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观察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卒中单元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观察两组的急性期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中医;卒中单元

我科对2004年至2007年来的脑卒中患者采取卒中单元形式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至2007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68.03±7.01)岁。符合以下标准:首次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或既往有中风但无后遗症者;除外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年龄<80岁;Glasgow评分>8;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无痴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既往史和伴发病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随机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与普通病房治疗组。在卒中单元予以监护,包括持续监测项目:ECG、血氧饱和度、血压、体温;间断监测项目:意识水平、神经功能、呼吸等。当监护24h,主要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即进行康复干预和中医辨证治疗,如中药、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①胸肺的物理治疗:胸廓的被动振动、拍打,体位排痰及吸痰等;②头、颈、躯干及四肢被动运动,定时体位变换,良肢位的保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康复观念贯穿于每天2 4h的管理及患者的生活方式中。康复干预的具体方法如下.物理疗法为:⑴定时体位变换:可向侧方移动,向健侧翻身,向患侧翻身;1次/2h,体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卧位。⑵良肢位摆放: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⑶关节活动:各关节活动23次/d,每次510遍。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练习,下肢桥式运动。⑷坐位平衡及坐起训练患者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入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可让患者用健手从身体一侧拿/放物体,以强化平衡反应。⑸站立平衡及坐到站起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站起,必要时治疗人员可站于患者患侧,一手将患膝向前拉向前拉向下压,另一手放在健侧臀部帮助患者抬起臀部。患者站于平行杠边,健侧上肢紧握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治疗人员或家属于患侧边给予帮助,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站立位超过30min。将重心转移到患侧站立。对站立困难者可逐步由高椅子到低椅子做起坐训练。⑹步行训练:随着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可进行迈步训练,越过不同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⑺ADL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洗澡、刷牙等。3次/d,每次30min。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