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血瘀证辨证 直肠癌淋巴转移

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通常存在异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1],表现在人体各方面即形成中医血瘀证。研究表明,这种高凝状态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评估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状态对估计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试对30例结直肠癌初诊患者中医宏观辨证, 旨在分析血瘀证型与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辅助诊断与判断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至11月本院结直肠癌初诊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8~78岁。均经术前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癌。病理确诊无淋巴转移10例; 淋巴转移20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远处转移。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3]。

1.2 实验方法。

术前由本院主任中医师专人负责完成中医辨证分型,术后病理由本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专人负责完成。全部患者结束后两套资料汇总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30例患者中,血瘀证17例,非血瘀证13例。淋巴转移病变部位及血瘀与非血瘀症的病变部位见表1。血瘀证与淋巴转移程度见表2。血瘀与非血瘀淋巴转移程度见表3。表1 淋巴转移病变部位及血瘀与非血瘀证的病变部位(略)表2 血瘀与非血瘀淋巴转移情况比较(略)表3 血瘀与非血瘀淋巴转移程度比较(略)。

3 讨论。

血瘀证是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的临床证候。肿瘤患者血液处于浓、黏、聚、凝的“高凝状态”, 并贯穿于肿瘤的发生、增殖、浸润和转移不同的病理阶段。中医治疗肿瘤以活血化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健脾化痰、软坚散结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疗效。已有文献证实血瘀证与大肠癌远处转移间存在明显相关性[4]。

血瘀证的最早的表述见于《金匮要略》:“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作者在血瘀症诊断标准[3]基础上结合结直肠肿瘤的特点作出的诊断为:(1)主要依据:① 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②脉涩,或结代、无脉;③ 固定性刺痛或绞痛并拒按;④舌下及其它部位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唇及肢端紫绀、血管阻塞;⑤月经紊乱,痛经以及月经色黑有血块或闭经;⑥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⑦ 腹水。(2)其他依据:①皮肤粗糙、肥厚、鳞屑增多;②肢体麻木或偏瘫;③精神狂躁或健忘;④周期性精神异常。(3)实验室依据:微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等。凡具有主要依据2条或具备其他依据1条以上并有实验室依据证实,即诊断为血瘀证。本组17例血瘀患者中14例病理证实淋巴转移,而13例非血瘀患者中仅6例出现淋巴转移,由此可知大肠癌患者血瘀证是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20例淋巴转移患者N2者7例,其中血瘀证6例,非血瘀证仅1例。可见血瘀证与淋巴转移程度也具有相关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