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性试验 当代大学生的人性观初探

[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人性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方法采用Wrightsman关于人性可信性与利他性两个分量表对荆州市的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①大学生人性的刺他性得分显著高于可信性得分(P0.05);③大学生人性观上具有年级边际效应,随年级升高呈“U”变化(P≤0.1)。

结论当代大学生存在“高人性信念、低人际信任”矛盾。

学校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人性观;可信性;利他性      人性(humanity)指人的本性;人性观指对人性的基本信念和态度。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人性及其结构进行过探讨,如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善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要素构成;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则认为“人生而好利”,“其善者伪也”。

在中国哲学史上,“性善论”占主导地位。

西方学者也有不同的人性学说,如休谟认为人性包括慷慨、仁爱、感恩、怜悯、好施等要素;而路德、叔本华等都对人性持否定态度。

事实上,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善恶是动态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

当社会剧变和转型时,人性问题常常会成为人们深思和批判的主题,正如当今的中国社会,旧的秩序和规范已被打碎,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规则尚未建立,社会上商业赢利原则的泛化对以“性善论”为主流的民众的人性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开始怀疑人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性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对人性的信念和态度会成为他们行为的先导,因此,研究大学生人性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诚信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拟就大学生人性的基本信念――当代人的诚信与利他性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荆州市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81份。

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8±3.67岁。

1.2 方法 以美国学者Wrightsman,L.S编制的人性哲学量表为研究工具。

量表用于测试被试对他人一般行为的估计,即对人性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包括人的可信性、利他性、独立性等6个相互独立的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6等级记分,得分范围在—42分到+42分之间,均值为0分。

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对人性的积极肯定程度越高。

本研究应用了测查人的可信性和利他性的两个分量表

数据资料用SPSS11.50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人性量表得分 大学生人性可信性和利他性得分均大于理论均值0,但前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他性显著地高于理论均值(单样本t检验,P0.05)。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性观比较对大学生人性量表得分年级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组统计,发现大学生对人的可信性与利他性评价都随年级而呈“U”型发展变化。

通过ANOVA统计分析,在可信性和利他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年级效应,其中一、四年级与三年级差异显著(P。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