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遗址

牛河梁遗址红山遗址魏家窝铺遗址 下载论文网   牛河梁遗址红山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红山文化的重要代表,可追溯到6000至5000年以前。

红山文化根据红山遗址命名。

牛河梁遗址属于中国红山文化晚期,与其他两处红山文化遗址相比,其范围最广、保存最好、出土的文物也最多。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16处遗址积石冢群、祭坛女神庙建筑遗址,以及其他土石构筑物组成。

牛河梁遗址文化层分三期:早期堆积无明确祭祀遗址;第二期形成积石冢,但规模较小,即下层积石冢,第一地点女神庙在第二期的稍晚时间出现;第三期以处于山梁高处的女神庙为中心,在周围山岗上逐渐形成大型积石冢,即现存积石冢群的规模。

这三期红山文化的堆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与墓葬遗址

从1981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在东西约10000米, 南北约5000米连绵起伏的山岗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16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

其中已经全面发掘的遗址点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第一地点与第十三地点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他地点做了初步调查。

根据现阶段的考古研究,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十六地点均为积石冢和积石冢群遗址,第二、第五地点还结合有祭坛遗址;第十三地点为一座人工修筑大型土石丘遗址

这些遗址共同形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之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与墓葬遗址群。

同时,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以及陶器和石器。

依据这些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将其通称为牛河梁遗址

根据目前对牛河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成果,牛河梁遗址最具价值的核心内容当属女神庙积石冢与祭坛,以及占积石冢随葬品绝大多数的随葬玉器。

红山遗址魏家窝铺遗址   红山遗址包含了半地下房屋废墟、灰坑以及大量文化遗迹如陶器、石器和骨器,史前村落与自然景观融合,具有中原到中国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

魏家窝铺遗址发掘出了103个半地下房屋遗址,201个地下室和灰坑,以及保存良好的沟渠。

它是一个相对高等级的聚落,具有规模较大并且数量众多的排列有序的房屋。

半地下房屋与木柱结合建设,这种结构在中国东北部使用了很长时间,因为这样的结构冬暖夏凉。

房屋的排列反映了社会组织和管理的系统。

这个遗址代表了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题,以渔业、放牧和采集为补充。

历史文化价值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为中心、以祭坛积石冢环绕四周,作为一处独立于居住地之外的规模宏大的史前宗教场所,其墓葬和祭祀形式展现出史前先民独特的精神信仰和表达方式,是距今五千年前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祭祀祖先的圣地。

同时,遗址通过其结构复杂,层次鲜明的祭祀和墓葬遗存,以及丰富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是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文明起源的见证。

遗址中丰富的物质遗存和文化信息,对史前历史和考古学、人类学、哲学、美学等的研究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

红山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展示了西辽河盆地史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另外,红山文化据此命名,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一。

魏家窝铺可以追溯到6000—5500年以前,是一个大型聚落,它很好地保存了大量文化遗迹。

这些材料对研究当时的人口、社会、生活方式和人地关系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

生产工具遗存反映了红山文化中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也体现了出来,尤其是制陶。

这两个遗址的房屋建造和村落设计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

开放与融合促进了红山文化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之前的社会,红山文化见证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显著增加,控制祭祀活动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农业技术和制玉的技术发展。

遗产地价值综合评价   红山文化分布于东经116—121°,北纬41—45°之间。

这一区域是由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近海地带过渡的丘陵地带,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渔猎、农牧兼顾。

距今5500―5000年的牛河梁遗址,反映出当时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其标志是神庙、祭坛积石冢构成的祭祀体系的建立。

红山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清晰地呈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墓葬和祭祀活动。

红山文化的特征为探索中华文明提供了基础,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