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儿茶酚胺检测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阮林松 陈世勇 杨佩侬 沈树标。

【关键词】 尿儿茶酚胺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以及其他嗜铬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能产生过多的儿茶酚胺,临床上主要以心血管系统症状,尤其以不同类型继发高血压为主,兼有其他代谢紊乱症群。嗜铬细胞瘤病情凶险,变化剧烈,如不及时治疗易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因此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多巴胺(DOP),它们对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采用放免检测患者24h尿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并对近两年来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嗜铬细胞诊断中的作用。

1 对象。

放免检测初诊为高血压患者的尿儿茶酚胺含量,共64例,其中26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将此26例作为患病组,其余38例为对照组。患病组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40±10)岁,其中男15例,女1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21例,肾上腺外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7~69岁,平均(42±12)岁,其中男22例,女16例;均无嗜铬细胞瘤及其他肿瘤。

2 方法。

2.1 样本采集 留取样本前停用相关药物2~5d,留取24h尿样,加10ml的6mmol/L盐酸作稳定剂,混匀后取10ml尿样送检,记录总量。样本保存于—20℃待检。

2.2 仪器及试剂 仪器为上海日环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γ计数仪,试剂购自德Labor Diagnoslika Nord公司放免分析试剂盒。样本检测均参照试剂说明书严格操作。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两组尿儿茶酚胺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嗜铬细胞瘤组尿儿茶酚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6例嗜铬细胞患者中,20例患者NE升高,21例患者E升高,DOP升高16例。 表1 两组儿茶酚胺含量测定比较。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