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中三种自体输血方法的应用比较

作者:杨孝顺 安梅 邓淑芬 戴莹 王桂华 叶蕾。

【关键词】 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AT)可以刺激自身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强机体造血机制,有利于机体免疫力提高和手术后的恢复;同时,AT也是减少因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因异体输血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和避免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一些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1~3] 。随着无偿献血的全面实施,血液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节约用血,减少患者经济负担,避免因输血造成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传播,我们对身体健康的外科手术患者极力提倡AT。本文回顾性总结了自2001年以来我院133例外科手术患者三种AT的应用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以来本院收治的AT患者共133例,年龄14~72岁,男80例,女53例,体重39~85kg。自体输血量≤1000ml者55例,1000~2000ml者52例,≥2000ml者26例。血型分布:O型45例,A型41例,B型36例,AB型11例(其中Rh阴性4例)。患者来自胸外科19例,血管外科12例,骨科21例,肝胆外科11例,妇产科64例,普通外科等6例。其中预存式自体输血(PABD)53例,急性血液稀释(AHD)38例,回收式自体输血(IBS)42例。   1.2 方法 (1)PABD由输血科实施,对Hb110g/L、Hct0.35的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1天~4周内,一次或分次抽取ACD全血300~1800ml,于血库4℃冰箱保存,分别于术中或术后24h内将预存血液全部回输采血量1000ml者采用蛙跳法采血,在自体存血前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同时口服铁剂(硫酸亚铁0.3mg,每日3次)。(2)AHD由输血科和麻醉科共同实施,对Hb120g/L、Hct0.36的心脏直视手术、大血管手术及骨科矫形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之前或之后、手术开始之前,抽取ACD全血300~900ml,放出的血于室温或4℃保存,于术中止血完毕后或于当日内输回体内。采血的同时补充晶体液(乳酸林格液、平衡盐液)或胶体液(白蛋白、706代血浆);放血时密切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及红细胞比容(Hct),使患者体内血液稀释后Hct0.28。(3)IBS由麻醉科实施(采用北京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对心脏血管破裂、脾破裂或外伤性大出血患者的术中、术后和创伤出血采用红细胞洗涤式回收利用,其他患者采用非洗涤式自体输血;回收血量为200~3200ml,平均红细胞总数为4.88×10 12 /L,红细胞回收率达78.6%。回收血液经过收集、抗凝、过滤、分离、清洗和净化等不同程序后,于术中或术后直接回输患者

2 结果   2.1 三种AT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三组患者中有107例依靠AT顺利渡过了围手术期(80.5%),26例因术中出血过多加输了异体血(19.5%),其中8例患者加输了机采血小板或冷沉淀等成分血(6.0%)。PABD中有3例采血时出现轻度头晕,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脉搏98~144次/min,口服糖盐水500ml,静卧休息半小时后缓解;AHD中2例患者因动脉压过低停止采血并半量回输;IBS回输中有3例患者因回输血量较大出现发热、寒颤、口唇麻木或心电图异常等症状,给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g静滴或对症处理后缓解。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AT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略)   2.2 三组AT患者血液回输血常规结果比较 抽取三组患者术前、回输毕及术后5天静脉血测血常规比较,其术前及术后5天结果差异无显著性(t检验,P0.05),回输毕结果见表2。   表2 三组AT患者血液回输血常规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PABD主要用于身体状况好、不需紧急手术、预计术中出血多的心血管外科、矫形外科、产科及肿瘤患者,以及稀有血型、有输血副作用病史者和有免疫抗体的患者,存血量视病情而定,术前3天停止采血。本组患者最多存血达9U,平均自体回输量达626ml,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异体输血率为15.1%,显著低于AHD组(P0.05);成分血输血率为3.8%,显著低于IBS组(P0.05)。献血反应主要表现头晕、呕吐等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发生率为7.5%。术毕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恢复较快,除WBC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