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初探】

由于传统理念和宣传教育缺陷,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一些问题和缺失。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通过学校环境建设、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等诸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之一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

大学生作为迎接新时期的主人,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决定我们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据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比较关注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环保等意识,但还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公民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行为意识水平较低。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乱扔果皮纸屑、损害公物、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2.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

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重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忽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的法理知识。

很多学生对公民的权利了解较多,而对公民的义务知之甚少,希望得到法律所赋予的一切权利,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却少有考虑。

3.公民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体现,但其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普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并未意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成因分析      1.传统理念缺陷。

国内受两千多年传统社会封建意识的影响,以及“文革”的侵害,造就了国人根深蒂固的“顺民”意识和无奈的“清官”情结,人们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也不能客观地审视他人和国家行为。

人们活动一般在家庭、熟人中展开,对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较为忽视:传统的中国人只讲自己小圈子里的道德――家庭、朋友、熟人的道德规范,一旦脱离这种血缘或类血缘的环境,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往往就对公共秩序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熟视无睹。

2.宣传的缺陷。

改革开放后,国内一直致力于法制建设与宣传,经过“四五普法”,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法制宣传重书本轻素养,在普法过程中只重视学了多少部法律,记了多少法规条文,忽视了法律理念、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法律、司法权威的树立,重说教轻实践,加之个别执法人员根据个人利益随意执法,严重损害法律的权威和法制的尊严,对正在成长中并初涉社会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育的缺陷。

大学生接受的法规以及道德教育其中也涉及到了公民教育的内容,但涉及知识零碎而不系统,教学脱离实际,导致公民意识教育流于形式。

在“应试教育”的限制下,我国的公民道德、法律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如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脱离,出现“小学讲共产主义理论、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情况,公民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公民文化内化为公民共识的过程,鉴于国内公民意识的水平,迫切需要在学校社会大力宣传公民意识

但这种宣传能否见成效,还要看大学生公民观念是否有自觉的需求,教育与主动自我教育的结合。

1.统筹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完善教育体系。

公民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把公民教育作为主线,统筹各类素质教育,建立“公民通识”教育体系,使“公民通识”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的全过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校园文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

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的公民意识,可以通过媒体特别是校园网络、电视、广播等全方位的宣传

在思想上确立学校教育是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观念,强化学校的“公民文化”建设,使学校公民意识培养制度化和规范化。

利用校园刊物、学术讲座等形式,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也可开展写学习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创造一种“自律”与“慎独”的机制,将社会的外部要求经过“内化”转变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3.凝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合力

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还存在一些脱节的现象,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建立公民意识教育的立体网络,重视家庭、大众传媒和公共场所等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升华作用,形成公民意识教育合力

在加强学校公民教育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公民意识,使之产生社会合力的作用及形态比学校教育更为直接,作用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黄昆,浅谈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2]肖迎春,赵州,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