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药王山 耀州药王山见闻之“魏碑三宝”

在对西安碑林的多次观摩学习之后,我们便有了对陕西第二碑林药王山碑林探寻的向往,其中药王山的“魏碑三宝”最具价值。

于是辛卯初夏,我们随导师张岩先生对药王山碑林进行了走访。

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五座山峦组成,山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后为纪念这位医学大师而改为“药王山”。

这里主要有药王大殿、摩崖造像药王山碑林等景点。

孙思邈,耀州(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人称“圣童”。

他18岁立志从医,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他博采群经,广辑前代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这两本书全面总结了唐代以前中医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叙述了各科疾病的诊断、预防、主治方药、食物营养、针灸等。

这两部巨著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都被奉为经典文献。

后人为纪念这位医学大师,在药王山修庙、建殿、塑像、立碑,使其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因“药王”时常为穷人医病不收钱,而“药王”又喜爱柏树,且自己种植,被医好的病人也同时植,所以药王山满山遍野都是柏树,有些柏树已有几千年树龄。

药王山文化也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是医、佛、儒、道、神的混合体,而且是石刻艺术的大观园。

药王山刻石大都属于北魏时期,它们不同于西安碑林,这里的“魏碑三宝”都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罕见的实物资料价值。

在观摩之后又查阅相关资料,现将其详述如下。

一、《魏文朗造像碑》(图1),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刻石。

1934年出土于陕西省耀县漆河。

碑高137厘米,宽72厘米,厚31厘米

此碑为佛道教四面造像,现藏于药王山碑林

四面内容为:碑阳,上部开龛,雕有释迦牟尼、天尊并坐像,左右各有一名胁侍。

龛楣有线刻二龙交颈,两侧饰有飞天。

龛下正中为博山炉,炉左右为跪姿供养人像。

下部为马车出行图和供养人线刻立像。

碑阴,上部开龛,雕思维菩萨像一尊,龛楣饰有双龙回首,两侧饰有瑞鸟、飞天。

下部刻文:   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哀孝不赴,皆皆有建劝,为男女造佛像一区。

供养平等,每过自然,子孙昌�,所愿从心。

眷属大小,一切笏鸳,如是因缘,使人后扬。

后附有供养人姓名。

左侧,上部开龛,龛中为施禅定印释迦牟尼坐像及二侍者。

龛楣饰有庑殿顶。

龛下有骑马供养人及甲马骑士。

右侧,上中部各开一龛,均雕天尊坐像

上龛楣饰有庑殿顶,下龛下部线刻托举状力士。

此碑铭文完整,造像生动,布局得体,是国内最早的北魏造像碑,更因融合佛道教于一碑堪称一绝,其龛及线刻内容是研究我国儒、释、道三家渊源的珍贵的历史实物。

碑铭文书法价值极高,其融合隶书、楷书于一体,是典型的由隶到楷转折书体,其字形较为夸张,如“子”字等,大多横画、捺画都留有隶意。

与大多魏碑一样,以方笔为主,笔画硬朗。

字形大小变化丰富,�侧变化活泼灵动,与《张猛龙碑》等碑相比之下,更显得异趣横生,趣味性极强,天真烂漫。

二、《姚伯多造像碑》(图2),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刻石。

1931年出土于耀县漆河,碑高130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为道教四面造像,现藏于药王山碑林

碑阳,上部开浅龛,造像三尊:中间老君像,戴道冠,结跏趺坐,施禅定印。

两侧为侍者,均戴道冠。

跣足,双手合于胸前。

雕刻较为粗犷稚拙。

碑阴,上部开上下两龛,上龛呈拱形雕道像一尊,结跏趺坐,双手合于胸前。

下龛为长方形,内雕三尊像,主尊为坐像,右手曲于胸前,左手下垂。

两侧为侍者,均站立、戴道冠,双手合于胸前。

左侧,因碑残,仅存一排五供养人。

题名为:清信梁冬姬供养清信胡女焦供养清信胡得女供养清信牛妙姜供养清信王职女供养

右侧,上部刻两层供养人像,上一层人,题名为:道民姚文迁供养

下层五人,题名为:姚伯多供养,姚伯龙供养,姚定龙供养,姚伯养供养,姚天宗供养

四面下部均刻有文字,全碑刻文1200余字,书体楷中兼隶,用笔方圆结合,变化丰富,藏露并用,有较多的长撇大捺。

字形大小�侧变化自由活泼,古朴稚拙,寓巧于拙,工整而不失灵动,草率而不失章法,是北朝书法异品。

加之1500多年的自然风化,更显沧桑、朴茂。

于右任先生曾将此碑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一起推崇为“秦中三绝碑”,誉满书坛。

三、《张僧妙法师碑》(图3),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刻石。

1905年出土于耀县文家堡崇庆寺遗址。

碑高205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螭首方座。

有碑文24行,每行46字,界以方格。

该碑笔力端庄厚重,宽绰大方,随意疏朗,字小而健秀。

字形较扁,大中见小,不拘方格,正中有斜。

结体奇崛无常,天趣盎然。

一般说界格是一种约束。

这种有界格时而文字冲框而出,以显出超脱的气势,时而又把文字写在界线之内,以显示出简练而含蓄,有“不受束缚刻镌中”之感。

这种出于北周工匠之手的斧凿字迹,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尝试。

此碑的楷体,已脱北魏之习,而开隋唐之先河,为北周碑石中不多得者。

向为书家学者所推崇。

总之,药王山魏碑三宝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