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被收藏改变的人生】

一张张清晰的黑白照片重现了当年日寇疯狂蹂躏南京城的场景,一本本泛黄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抗战时期的腥风血雨……李强,这位山东聊城民间收藏家历经二十多年艰辛,收藏了大约三十多万件日寇侵略中国的相关史料和物证。

民间抗战收藏第一人      走进李强藏品仓库,首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井然有序的货架,一件件摆放整齐的物品;在常人看来,这是只有公共博物馆库房才有的景观,但在这里真实再现。

斑驳生锈的刀鞘,闪着寒光的刺刀、指挥刀,狰狞丑陋的防毒面具,冰冷坚硬的钢盔,上面还有一个个枪眼,残破褴褛的军服,成堆成捆的传单、战时良民证、选票、防化服、各军兵种培训教材,还有各种军用器皿:望远镜、救护包、徽章、证书、货币,甚至弹壳、弹箱、皮带扣、留声机、日式手提式保险箱、显微镜、子弹扣……总之涵盖了一切抗战时期所使用的物体。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串串故事,惊心动魄,刀光剑影,血泪交迸。

李强说。

1970年代初出生的李强烙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使命感。

李强收藏癖好与家庭和成长经历有关。

李强出生在农村,爷爷曾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但当时家人并不知情,直到后来的一天晚上,一群日军在村里一名“皇协”的带领下将爷爷抓走后,家人才知道爷爷早就秘密参加了革命。

当时日军抓住爷爷后并不执行枪决,而是活埋。

在活埋前,爷爷拼命反抗,日军就用枪托将他头部打得血肉模糊,但头脑清醒的爷爷就势装死,在填埋过程中,趁日军不注意时逃跑了;随后,日军马上进行追杀,并不断在他身后开枪,其中一颗子弹从头皮擦过,逃跑成功的爷爷命虽留下,但头上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

这个被爷爷讲了无数次的故事也深深印在了李强的脑海里,如同爷爷头上的那道疤痕。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模糊的历史使命感的萌动就变成了对抗战时期旧物的收藏冲动。

这位抗战军人的后代便开始了收集抗战文物,考证大量资料史籍,一发不可收拾。

“80年代初,村里有些家存有一些当时日军侵略时遗留下的木桶、铁桶、帆布袋子等,因为当时日军侵占这里时,村里的人都不敢在家里住,躲藏在地里、树林或沟里,日军进村后有时就住在老百姓家里,走后会遗留些东西,乡亲们知道我喜欢收藏,那个年代,他们也都是免费送给我。

”   随着国内收藏市场越来越火,能在国内搜集到的抗战文物也越来越有限。

李强收藏而结交了很多日本籍朋友,朋友们经常带他去日本跳蚤市场,或者看到这方面的资料后,用相机拍下来,再通过网络给李强传过去,如果李强感觉可以就会让朋友代买下来。

“基本上在日本回购得多,而且主要是以史料性为主。

从照片、小物件、刊物、写真片、写真画报和字画等等,那个年代报刊全部是以宣扬军国主义为体裁,涵盖了很多场战役。

”最让李强感动的是上海的一位朋友,从日本给他寄来两张抗战时期关东军的两张布告和传单。

“因为传单和布告的再生性很小,所以很珍贵。

李强激动地说。

这些藏品中,有一只木质的日本军用药械箱,里面有一些小玻璃瓶,瓶内有药品残留物,箱内还有一些手术刀具,箱子盖上有“药剂行李”的字样。

“据原来的藏家称,这只箱子是当年侵华日军731部队使用过的。

”   在李强心目中,他收集到的日本人所拍的上万张反映二战时期日军侵华史实的老照片,在所有藏品中显得尤其珍贵。

这些已然发黄的照片都被放在一个个大相册里,其中有两本相册的封皮上分别写有“支那事变纪念”和“满洲派遣纪念”的字样。

30余万件二战时期日军侵华物证的积累,也意味着大把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

虽然此类物品并不能像古玩字画一样“保值增值”,但要想从别人手里拿过来,必须得花大把的“银子”。

另外,在搞收藏初期,李强的举动还曾引起家人和朋友的不解。

李强周围的朋友介绍,他几乎没有任何有钱人的喜好:不打高尔夫、不打牌、不讲吃穿,也不追逐女人。

他的喜好就是他收藏的“宝贝”。

尽管如此,李强觉得,做这件事情是很值得、很有意义的。

“一个国家绝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屈辱史、血泪史。

如果忘了历史,这个国家就没什么希望了。

”仓库里每新添一个“成员”,李强都会仔细研究与其相关的史料,并存档登记。

闲暇之时,他带着孩子在每一件藏品前默默驻足,与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对话”,接受爱国思想的洗礼。

“对我和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学习、了解二战时期日军侵华史的过程。

作为一名中国人,经历这个过程很重要!”李强说。

随着在生意上的发展,李强藏品涉及的门类也越来越宽,与百年来中国历史有关的文物皆在他搜罗之列。

由于抗战文物收藏比较齐全,他因此被誉为“民间抗战文物收藏第一人”。

民间手工造车第一人      在收藏的过程中,李强看了很多与抗战时期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但在看电视剧时经常会发现一些贻笑大方的穿帮镜头,“解放前的戏用的是解放后的上海760轿车,很多抗战片里日军开的竟然是东风车,日本人只会用日产,还有就是五十铃货车和轿车,吉普用的就是95式吉普

”   “我们平时欣赏戏剧、观电影、看电视,除了欣赏其故事情节,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景布景,那就是还要看到剧中出现的大量道具

道具都有灵性的,丰富多彩,很有讲究,并在整个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强说起这些穿帮镜头时无奈地摇头。

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严重影响了李强所从事的纺织业。

劳动力成本增加,行业所属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市场的无序竞争等现状,都摆在企业管理者李强面前,如何在经济海啸中顺势而上,从危机中蜕变,从危机中奋起,成为他每天要思考的最直接的问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李强决定利用自己的收藏,将企业逐步向文化方面转型。

首先他想到的就是道具,“因为我有实物,最起码做出来的道具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而且观众看后就会认为是那个年代的,有时光倒流之感。

”   2007年底,李强在美丽的江北水城――聊城,成立了聊城古辕道具车制造有限公司,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集生产、销售、来样加工、收藏、克隆、维修、租赁、收购老爷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一家老爷车道具车生产基地,所有产品均采用纯手工制造。

第一次做的是辆美军威利斯吉普

“当初首选做这款车,因为它是二战时的军用越野车,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代表车型,为美军及其盟军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又成为民用越野车领域里的主力。

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也装配了大量威利斯吉普及道奇、中卡、中吉普,所以国内目前还遗留有一少部分,已经成为老爷车收藏者竞相追逐的对象。

”   当时他手里只有些平面图型。

“看到的都是车子的一面,内部构造没法看到。

说实话真的挺难,没办法,只能照猫画虎。

李强说。

无奈之下,李强只能走遍汽车市场,反复观察。

他多次跑到全国各地,购买汽车模型、发动机、车前悬挂必备品……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他便带领工人在车间里叮叮当当地造起来。

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经过近半年时间,按1:1的比例总算造出来了这辆车。

该车除了发动机、电瓶、变速箱等无法手工加工的部件外,整个流线型车身、前后保险杠、方向盘、仪表盘、坐椅、车灯、喇叭,都经过了手工制作和改造。

这几年的“造车”生涯中最让李强难忘的是仿制慈禧太后当年的御用汽车――杜利埃老爷车,这个“中国头号古董车”是1895年慈禧66岁寿辰,袁世凯投其所好,花1万两白银买下为其贺寿的,成为进入中国的第一辆汽车。

为了再现这辆具有历史价值的名车,李强按照历史资料仿制了一辆。

该车造成后不久,一家博物馆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刻表示愿拿出180万元购买,然而被李强委婉拒绝。

“像我做的汽车,不仅可以做道具、能驾驶,同时也有收藏价值,并能增值。

但我不喜欢卖。

我们不是批量生产,每款最多也就做三四辆,纯手工,很费时费力。

即使做道具现在也是起步阶段,主要以出租为主。

”   经过三年的努力和探索,在他的带领下,共开发了30款车型(如劳斯莱斯、道奇系列、福特T系列、托马斯飞翔、奥兹莫比尔、大众82、奔驰500K等世界名车),共做了八十多辆车,“这个数量在国内可以说首屈一指了”。

随着在圈内名气越来越大,李强的爱车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影视制片人和导演。

包括《建国大业》这样的大片在内,至今他做的道具已在上百部影视剧中使用。

“我们在横店影视城里设立的分公司的制作定单早已排到了明年!”李强自豪地说。

一切缘于收藏      如果不搞收藏李强仍然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在他身上能感受到坚强的意志、脚踏实地的干劲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李强是山东冠县人,大学毕业后便到企业工作,从基层做起,短短几年,便成为企业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企业至今一直是县纳税大户。

由于他热心社会慈善事业,积极支持公益事业,也因此获得过聊城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聊城市青联委员、聊城市人大代表等职务。

谈及他的成功之道时,李强说:“收藏改变了我的人生

不仅是知识方面的积累,主要是思想境界方面。

其实爱国主义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像我做企业的,爱国主义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应该把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与培育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相结合。

比如说我们组织员工进行企业精神大讨论,让大家领悟到‘负重拼搏、团结进取、务实求精、自强自立’的企业精神,其实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讨论,员工们形成共识:对企业职工而言,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就是爱国,爱岗敬业精神就是爱国主义企业的升华。

”   去年李强并购了当地一家医院,并同时启动三年前成立的“大爱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主要用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救助工程。

开业不久,医院便接治三例因家庭贫困看不起病的患者,治疗期间的所有费用全免。

其中一名患者出院后给李强送来一面锦旗,李强得知后马上让工作人员给患者送去50元钱。

“本来经济就困难,再花30元做面锦旗,太浪费了,感谢之心有就可以。

我办医院的目的不是纯营利,我做医院既让患者感觉是医院,同时也让他们感觉是寺院。

李强说。

李强还依托医院办了一本《大爱文摘》的内部刊物,每期专门开辟一个栏目,介绍他的抗战藏品,宣传爱国主义,受到员工及社会读者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随着李强藏品日渐增多,他在圈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慕名而来的收藏家带着巨款造访李强,想将他的抗战文物收购,都被李强婉言谢绝了。

还有日本人提出更为优厚的条件回购他收藏的史料,李强“连谈都不谈”。

在他看来,这一件件浸透自己心血的藏品,寄托了自己的心愿,又岂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再者,一件件藏品都像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友,又怎能轻易舍弃?   “我这人做事认真,性格太有棱角,朋友评价我‘剑走偏锋,特立独行’。

所谓人生的‘四碗面’――世面、场面、情面、脸面,我都‘吃’过了,名利、物欲等现在都不太去想。

目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个爱国主义基地,把我收藏的侵华物证放在展览室,向社会开放,供后人参观。

我发自内心地想用我的藏品‘说话’,去告慰先灵,警示后人,咱们的伤痕还没有愈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李强说。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