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两种不同固定方法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17年5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302例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无缝线敷料固定法,对照组采用缝合固定法。

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导管自行滑出等指标。

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无缝线敷料固定固定颈内中心静脉导管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护理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尤其在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研究显示,CVC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密切相?P,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寻找可靠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对于提高CVC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探讨中心静脉导管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9月至2017年5月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

通过掷硬币的方法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CVC固定方法   (1)研究组采用无缝线敷料固定法,将颈内静脉导管摆成“s”形向下,使用9546HP敷料(规格10cm×11.5cm,3M公司)粘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免缝胶带固定导管延长端。

(2)对照组采用传统缝线固定法,即在无菌操作下,导管置管成功后将蝶形夹固定于穿刺点外1cm导管上,丝线穿过蝶形夹两侧的小孔缝合固定患者的皮肤,使用9546HP敷料覆盖穿刺点和蝶形夹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2敷料护理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订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订统一的CVC更换敷料标准:每天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敷料贴膜的完整性、有效性及牢靠性。

所有敷料每周更换一次,有卷边、松脱、潮湿等及时更换。

更换贴膜方法:使用75%酒精棉棒清洁穿刺口周围皮肤,再用安尔碘消毒液以穿刺口为中心,消毒范围超过所用贴膜10cm,共3遍,待干,用无张力粘贴方法张贴新的敷料,记录更换日期及签名。

1.2.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导管自行滑出等指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1.3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P0.05)。

见表1。

研究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己日益受到重视,而不同的导管固定方法影响患者CRBSI发生率

因此,选择安全、牢靠的导管固定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缝合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需将导管缝合在蝶形夹两侧,消毒时难彻底消毒到蝶形夹,可能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CRBSI发生率

美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建议中心静脉导管应避免缝合固定导管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缝线敷料固定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缝线固定法。

缝线敷料固定导管CRBSI发生率较低,考虑原因是无蝶型夹和缝线的干扰,能消毒更彻底,减少渗血、渗液在局部聚集,有效避免患者出现缝线穿刺口发红、脓性分泌物。

一般认为,缝线固定法是相对牢靠的固定方法

缝线敷料固定法,由于无缝线固定导管留置期间由于患者活动、烦躁或者重力作用,可能增加非计划拔管导管自行滑出发生。

笔者进一步研究无缝线敷料固定法牢靠性,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导管自行滑出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由此证明无缝线敷料法是安全牢靠的。

综上所述,采用无缝线贴膜固定固定颈内中心静脉导管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不增加非计划拔管导管自行滑出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