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儒者的特别注意和关注。

从韩愈、李翱推崇《大学》《中庸》以来,它才不断被一些儒者所重视,在儒家经学史中地位开始逐步上升。

迨至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便与《论语》《孟子》《中庸》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居“四书”之首,地位空前。

同时,确立了其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毕业论文网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

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郑玄认为,“大学”是一门教人为政的大学问。

朱熹则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可见,此处“大学”又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

如《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

”二是指“大人之学”,即“为政的大学问”以及“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那么,无论是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制,其核心都是指向儒家所说的“修己安人”“修齐治平”的大学问,与朱熹所说的“大人之学”这一做人的学问可谓别无二致。

一定意义上说,朱熹对“大学”的这一定义还是很契合其主旨思想的。

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不仅与孔子所讲的“为己之学”“修己安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对儒家所追求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予以形而上的概括和?结,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人生目标以“大学”给予理论化和系统化。

同时,全面阐释了儒家修己治人之道,即儒家所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

可见,《大学》将“修身”作为儒家整个道德修养所说理论的核心和价值追求,视为其“平治天下”的逻辑起点。

为此,《大学》开明宗义,明确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强调“明德”,关键在“自明”;“新民”重在“作新民”,强调率先垂范;“止于至善”就是追求的理想目标和处世原则,突出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

可见,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目的是引导人们以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

“八条目”给主体指出了道德修为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主体的内在修养,即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主体的外在事功,即外王。

修身则是联系两者的桥梁和纽带,是“三纲八目”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从内在逻辑来看,“八条目”是一个由内到外、循序渐进、密切联系且不可随意倒置的系统,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理论体系。

儒家以“格物”作为人生逻辑的起点,以“平天下”作为理想人生的终点,以“至于至善”作为人生修为的原则。

尽管儒家的这一理论设计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以及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和道德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主体指出了一条人格完善和建功立业的人生路向,并对树立主体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或许这正是朱熹推崇《大学》的真正目的和原因。

朱熹认为,“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将“四书”相互做以比较,就会发现《大学》容易学习和理解,且有“定其规模”即“修身治人定规模”的作用,用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就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即是初学者进德修业的门径,可以引导读者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由此看出,《大学》主要讲个体道德修养的路向、“治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目标。

那么,《大学》所讲的“大学之道”就是对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这一理想人生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

换句话说,就是建构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秩序,即建构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

社会共同价值目标的建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愿景,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的进德修业,更需要为政者的引领引导。

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是一个准备担当或者应该担当社会义务的“大人”,或者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还是一个胸怀天下“修己安人”的有志之士,理应学习和感悟“大学之道”,进而确立须臾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目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