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墓今在何方?|刘备墓

刘备死后葬在何处?多年来,专家学者争论不休。

一说刘备墓是在成都,一说刘备葬在奉节,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时,又冒出“刘备葬在彭山县”的说法。

一时间,这一千古奇案更加迷雾重重。

成都武侯祠的“惠陵”是衣冠冢?      公元221年4月6日,汉中王刘备成都正式当了皇帝,改年号为章武。

刘备建立的政权,仍称汉王朝。

由于他称帝的地点在成都,为了区别西汉和东汉,于是史学家把他建立的政权称为蜀汉。

从这一年起,中国正式进入了三国时代。

刘备称帝不久,就想到要为死去的关羽报仇,决定去攻打东吴

当时,朝内有很多人都反对。

刘备不听。

但是大军尚未出征,张飞又让人杀了,而且杀的人又跑到东吴去了。

刘备东出夔门,攻到了夷陵,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宜昌市。

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而回,退驻永安,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县。

公元223年农历2月,诸葛亮成都到了奉节

4月,“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刘备死后,诸葛亮将其遗体运回成都

《三国志》记载“五月,梓宫自永安成都,谥曰昭烈皇帝。

秋,八月,葬惠陵”。

现在的惠陵在成都武侯祠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现在看到的刘备墓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约三亩。

墓上绿草离离,陵边柏树森森,有砖墙绕陵一周。

陵前有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一通,另有康熙七年(1688年)石刻“汉昭烈之陵”横额一块,嵌于围墙上。

刘备墓距今1700多年。

后来,不少人认为,惠陵不过是刘备的衣冠冢。

所谓衣冠冢,就是墓里没有尸首,只有死者生前的衣冠或生活用品,这种墓主要是寄托人们的哀思,也叫衣冠墓。

《三国志》上记载得很清楚,“梓宫自永安成都”,“秋,八月,葬惠陵”。

现在惠陵怎么成了衣冠墓了呢?   唐朝的《晋书・陈寿传》说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是一部编写态度非常认真严谨的信史。

记载刘备墓,为何成了衣冠冢?是《三国志》的错误?还是流传的荒谬呢?   据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记载:“东陵,即蜀先主刘备也,今有祠存,号东陵祠。

”这本书里,说刘备墓名东陵,并说:“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

”说明刘备墓与先主祠不是一回事。

到了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有位名王刚中的人在成都为官,对刘备陵庙加以维护。

让他的下属任渊撰写了一篇《重修先主庙记》,这篇文章中说:“成都之南三里许,丘阜岿然曰惠陵者,实昭烈弓剑藏之地。

”明代张时彻的《诸葛武侯祠堂碑记》又转抄这篇文章,这通碑至今仍立在武侯祠内。

任渊说“实昭烈弓剑藏之地”,藏的是“弓剑”,那就不是真墓了。

成都有学者说,任渊这里是用借代,是以“弓剑”来代替死去的帝王。

而且这种借代由来已久,在《史记》、《汉书》以及一些诗词中都能找到这种证据。

但重庆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认为,“弓剑”即“尸体”之论不能成立。

《宋史》、《明史》记皇帝死后入葬,或“加殓纳梓宫”,都未说是“弓剑”纳入棺内。

为此,重庆还有一位教授提出,成都刘备墓不容怀疑,他说了两条理由:   一是帝陵无虚设。

就是说皇帝的陵寝都没有假的。

从秦始皇陵、秦二世陵起,直到明十三陵、清北陵、东陵和西陵,无一不是实实在在,有名有姓地矗立在那里。

二十五史记载了历代帝王陵的情况,包括刘备的陵墓在内,那么刘备墓不可能是假的。

二是汉代的皇帝都一再以“孝”治天下,很多代帝王都要在谥号前加上一个“孝”字,如汉文帝称为孝文皇帝,汉武帝称为孝武皇帝。

随着儒家取得独尊的地位,到东汉时重视丧葬的风俗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

死了人都要大操大办,一是表现后人是如何“孝” ,二者是以求名。

在这种风俗下,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也好,刘禅也罢,哪个也不敢轻率作决定,就把刘备葬在远离国都的奉节

对于“帝陵无虚设”的观点,有的学者表示不赞成。

历史上有些帝王陵就不是很清楚。

例如说,曹操死后据《三国志》载是葬于邺城,但就是找不到在哪个地方;五代时在成都称帝的前蜀皇帝王建,过去也不知道他的永陵在什么地方,后来修防空洞无意发现了。

1986年《四川文物》上刘炜写有一篇文章:“三国时期陵寝制度的衰落及其根源”,阐述了三国时期的陵墓特征,是“不树不封”。

说当时的帝王为了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改变葬制。

另一方面,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经济极端凋蔽。

特别是三国鼎立,战争不断,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营造规模宏大的陵园。

因此,三国时期都是薄葬。

文献记载,魏武帝曹操葬高陵。

文帝曹丕葬首阳陵,明帝曹睿葬高平陵。

都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

吴国的孙权也是一样,葬于蒋陵,依山为陵,不封不树。

于是,认为现在成都武侯祠里的刘备墓不真实的证据就出来了:现在刘备墓的现状与三国时期的墓葬形式不相符合。

奉节县陈剑先生认为,既然三国时期的葬俗特点是不封不树,现在刘备墓是“高约三五丈,直径约十丈的一座园丘”,这与三国时的陵墓特征大不一样,所以值得怀疑。

揭开彭山刘备墓的疑云      2001年3月,成都一家报纸以成都、新津、彭山等地相传的一句民间谚语“要看刘备墓,西出新津三十五”为由头,报道有人在彭山找到了刘备墓的消息。

彭山古称武阳,素以“忠孝之邦”、“长寿之乡”著称,是秦汉时期川西南的三大古县之一。

成都彭山只几十公里,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据史料记载刘备手下的文武百官中有4名心腹是彭山人,刘备的养马场也在彭山

彭山有5000多座汉墓,是古人墓葬的最佳选择地。

更重要的是,在彭山县有个莲花村,是块十全十美的墓葬地:九座小山仿佛是莲花的9片花瓣,围绕着“莲心”,在莲心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坟墓,名皇坟,站在皇坟上,周围的9座小山尽收眼底。

当地风水先生说,这9座小山叫做“九龙回头望”。

在我国只有北京十三陵是这样的风水宝地,“九龙回头望”只有帝王才能享用。

另外,据史料上称,刘备墓在“成都东南方,半日马步”,这个记载与莲花村的地理位置十分吻合;而且,莲花村的百姓百分之八十都姓刘。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有关负责人,面对“彭山说”十分不满,认为他们所说的这些理由是不成立的。

2001年3月,武侯祠博物馆植树时,在刘备墓边缘挖树坑,意外地发现几块砖,砖的一侧镂刻着蜀汉花纹图案,是典型的墓砖。

武侯祠博物馆的一位研究员说,从发现的这几匹蜀汉砖的质地和纹饰看,与成都平原常见的东汉砖非常近似,这些砖都是当时专为修建墓室所制。

他认为,在刘备墓旁发现蜀汉砖,从侧面证明惠陵就是刘备墓。

武侯祠博物馆还召集了四川省内一些专家,召开了一个“刘备墓在成都”的研讨会,否定刘备葬于彭山的说法。

但是,也没有哪一位专家敢拍胸脯说,刘备百分之百的就是葬在武侯祠

有关专家认为,要百分之百地确定武侯祠内的墓葬是刘备墓,只有通过发掘才能证明。

但是,文物法规定,帝王陵不能随便发掘。

后来,眉山市和彭山县把莲花村刘备墓作为省级重点项目来综合开发,想围绕“刘备墓”打造旅游景点,并在网上登出了这个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决定打开刘备墓看个究竟。

经过几天的发掘,打开了墓门,进入墓室内部。

墓室顶部呈拱形,拱顶距地面有两米多高,墓室宽也有两米多,墓室后半部分被垮塌的泥土掩埋,墓室正中有一座高0.5米、宽1.34米台子,是放棺材的。

由于盗墓人曾“光临”,棺台上的棺材和里面的尸骸早已荡然无存。

墓门前有一座2米高的墓碑。

上面刻着:蜀府仪宾奉中大夫吴公墓志铭。

这就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从墓志铭我们得知,墓主人叫吴尚,明朝人,官居蜀府仪宾奉中大夫,因患病于明代“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去世。

论证刘备葬在奉节的可能性      1986年5月9日,中新社发出专讯:刘备墓可能不在成都,而在奉节

一时间,许多报刊众说纷纭,刊发了刘备墓在奉节的消息。

奉节刘备墓,学者们言之凿凿,归纳起来有以下的原由:   第一,奉节县有许多关于刘备墓的传闻,特别是甘夫人墓周围,有许多蛛丝马迹,表明有大墓的迹像。

奉节县城的一些老人讲,在夔州府后花园一带,过去在修建房屋时,多次发现一些地下通道,有的很深,无人敢进,有的垮塌,难以进出,但那时候没有引起重视,胡乱地把它阻塞了,没有进一步考察。

1985年到1986年,奉节县曾组织安徽滁县地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地矿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专业人员,对传说有刘备墓的地段进行勘探和物探工作。

通过物探,发现在甘夫人墓地下10多米深处有铁金属,这和有的刘氏家谱中记载刘备墓有“铁墓志”不谋而合。

同时还探测到,还有一个长15米、宽4米、高5米和一个长18米、宽2米、高4米的地下空洞。

当时,因为这些可疑点周围都有建筑物,不可能发掘,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一些报刊曾把这两个洞穴当作刘备墓的重要线索,纷纷予以报道。

第二,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刘氏家谱中,有刘备死后葬在奉节记载

奉节有的人曾搜集到10多种《刘氏族谱》。

据江津本载:“世祖公刘备字玄德,谥昭烈,称帝成都,遗址尚存。

公终于白帝城,葬于夔府城内府衙门后花园内,生铁封其墓,有花亭为记。

奉节县高雅乡的一本家谱上记载:“太祖刘备字玄德,号汉昭烈帝,终于夔州府白帝城,葬在夔城衙后花园内,是穴熔铁铸铁封其墓,为铁墓志。

”   1998年6月, 成都一位自称刘备后裔的73岁老人刘荣福,向记者披露了他家祖传的家谱。

记者看到那厚厚的家谱封面和前几页已毁坏,纸张上留有很多虫眼。

他向记者说:据家谱记载刘备墓和甘夫人墓确在奉节,但并非县城内而是在城外某山中。

第三,气候说。

持“奉节说”的“论据”是:刘备死于阴历4月,正是夏季,天气炎热,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从奉节成都全是逆流而上的水路和崎岖的山路,走一趟要30多天,花这么多时间把他的尸体运到成都,很难保存完好,所以极有可能就地安葬。

据元、明、清的一些文献记载奉节刘备甘夫人墓。

甘夫人墓在奉节,那刘备墓就可能在奉节

因为史料说刘备甘夫人是合葬在一起的。

刘备死后会不会葬于奉节诸葛亮不敢作决定,当时十分年轻的刘禅更是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按照古代礼制,皇帝的陵墓一般都在京城附近;即使君王死于外地,遗体也要运回陵墓安葬。

如果将他葬于遥远偏僻、邻近吴国的奉节,违背了帝王的葬制,而且破坏了汉朝“以孝治天下”的传统,简直是“亡国之象”,所以说,诸葛亮不敢,刘禅也不敢。

但有一个人敢,而且只有他说了才算。

这个人就是刘备自己。

刘备会不会作出这种决定呢?有的学者认为极有可能。

刘备自己临终前为什么要把自己葬于永安(今奉节)呢?可以从刘备当时的心态上找原因:   一是负疚感。

刘备率兵攻打东吴,与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魏的战略决策背道而驰,出兵前就有人反对,刘备不听,而是亲自率领了蜀国最精锐的十多万人出征,结果夷陵一战,损失大半,逃回白帝城,使国家元气大伤。

刘备退到白帝城后,他忿慨地说:“我竟被陆逊挫败羞辱,这难道是天意么!”   刘备没有返回成都,心里有一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负疚感。

这种负疚感是否让他觉得自己生前死后都无法面对蜀中父老?    二是兄弟情谊。

《三国志》记载:刘备与关羽和张飞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刘备攻打东吴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吴杀害了关羽,准备发兵时张飞又被杀,杀他的人又跑到东吴邀功请赏去了,因此,此时任何人都劝阻不了他攻打东吴的决心。

结果,仇没有报,反而大败而回。

严重的局势,他又不得不与吴国握手言欢,把仇恨埋藏在心底。

如果想到自己死后也要和兄弟二人相聚,他可能会将自己安葬在永安

三是悲观心理。

在三国鼎立时,蜀国最弱小,人力、财力匮乏,特别是在政权组织中,更是宗派林立。

蜀汉政权面临“危机存亡”之秋。

想到自己死后,阿斗年纪太小,未来是谁家天下,前途未卜。

所以,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

永安宫托孤的悲壮场景,表现了刘备对前途渺茫的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他真愿意把自己安葬在永安

四是时代趋势。

秦汉时期帝王墓厚葬均遭盗掘的状况,给三国的帝王们一付清醒剂。

不管你在世时多么显赫,一但时局动乱,帝王陵寝首先是浩劫的对象。

所以这时候风行“不封不树”,就是不让外人知道陵墓的准确位置。

加上连年战争,经济萧条,国力亏空,所以魏、吴国君的墓葬都是薄葬。

当时蜀国国力最弱,而又在一场战争失败之后,极有可能从简就地安葬。

从诸多方面分析刘备的心态,他确实可能会立下遗嘱,将自己葬于奉节

那么,是否有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刘备安葬在奉节的迹象呢?   第一,更改县名。

当时白帝城一带名鱼复县,刘备一退到奉节,就把这里改名永安县:“夏六月,陆逊大破先主军于�亭。

先主自�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改了地名,而且建了行宫,名永安宫。

汉王朝时,洛阳就有一座永安宫。

刘备永安宫,除了取永安之意、永远稳固外,是不是想让自己在这里“永远安宁”呢?   第二,刘备奉节住了就不走。

刘备退守奉节,驻上几天,休整一下,说得过去。

可是刘备从头一年的6月到这里后,直到第二年4月逝世,整整住了10个月。

这10个月中,发生了许多事情。

当时,东吴看到刘备兵败后,派“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但刘备仍在奉节不动。

孙权看到刘备这副样子,硬是想报仇,倒害怕了,于是,这年10月,派人去与刘备讲和。

当初刘备攻打东吴时,孙权两次派人去求和,但刘备是“盛怒不许”。

现在,别人把他打败了,又来讲和,他却不再硬撑了,答应了。

按理讲,东边无战事了,那就应该回成都

可是刘备还是没走,仍驻在奉节

这时,他非常怀念在湖北逝世的甘夫人,于是给甘夫人封了个谥号,名皇思夫人。

为了国家的安危,刘备不得不与杀自己兄弟的人握手言和,于是,只好把他的这一番情愫寄托在甘夫人身上,并派人去湖北荆州把甘夫人的墓迁到蜀国来。

三是李严镇守永安,也让人感到蹊跷。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李严是章武二年到永安的,即在诸葛亮未到奉节之前,刘备就把李严找来了,给他封了官。

开始,李严率部投降刘备的时候,刘备封他为裨将军。

后来,成都安定下来后,让他做健为太守、兴业将军。

后来,李严平息了几次小的动乱,为“辅汉将军”。

刘备这次封他作“尚书令”。

刘备为什么要给他这么重要的职务呢?从后面的事,我们可以看出些眉目来。

第二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而且“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但是,在刘备死后,他却“留镇永安”。

刘备诸葛亮李严召到永安托孤以后,诸葛亮回到了成都李严则留镇永安

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李严为都乡侯。

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则假节(有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宫廷卫队长)之衔。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由辅汉将军晋升为前将军。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李严又由前将军晋升为骠骑将军,地位又上升了一步。

刘备托孤是把家事和国事托付给两个人的。

《三国志》上说得很清楚,“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李严与孟达的信中也看得出来,他自己也感觉责任不小,“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既然是托付给两个人的,而且李严又是尚书令,那么这两个人就应该护送刘备的遗体到成都,把刘备托孤时交待的一切问题向刘禅汇报,这样才合符情理。

李严为什么要留下来?确实说不出理由。

因为与吴国又讲和了,东边平静了。

而且,李严奉节驻守到第二年,直到“四年春,都护李严永安还驻江州,筑大城”。

就是说,他一直在永安驻了一年多的时间,才从奉节调任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

看来,刘备从一败退到奉节起,就有不想走的意思了,他会不会是把李严找来,安排自己的后事呢?换句话说,李严会不会是在完成刘备的一项秘密遗嘱,在奉节建造其陵墓呢?从三国志上看得出来,李严这个人对工程很内行。

例如。

他在当健为太守时,曾因修筑蒲江大堰等水利工程而颇有名气,从永安到江州后,他也是“筑大城”,重庆城的城市格局就是李严奠定的基础。

四是诸葛亮死后要把自己安葬在定军山。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不要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就行。

入殓时,只穿戴平时的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逝世后理应当运回成都,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安葬在定军山呢?如果说,他是在仿效刘备刘备把自己葬在奉节,是带着他丧失关羽、张飞的遗恨,表示自己对东吴的不平,诸葛亮把自己葬在定军山,是想告诉大家,蜀国一定要把曹魏作为主要的敌人,不忘兴复汉室。

虽然我们可以找到这些蛛丝马迹,但我们只能说,刘备有葬在奉节的可能。

历史的真实,仍是一团迷雾。

1961年郭沫若先生在奉节时,就曾提到,你们奉节人研究过没有,刘备会不会葬在奉节

从那时起,奉节人就开始写文章。

随着讨论的深入,“奉节说”得到一些外地专家学者的认同。

奉节究竟有无刘备墓,是个未知数。

也许,通过勘测发掘,刘备葬在“奉节”的疑云才会消除。

有的专家认为,即使发掘出来的不是刘备墓,也有可能得到始料不及的重要发现。

因为几千年来,奉节都是川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遗存十分丰富。

围绕刘备墓的争论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我们期待新的考古发现,去揭开历史烟云中的这一神秘莫测的迷雾……。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