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编辑职业倦怠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它的产生缘于编辑各种期望的落空、工作压力的繁重及人生目标的缺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是要加强编辑人生观、职业观的教育,二是要注意缓解编辑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编辑 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31—03   目前,在一些出版单位的编辑群体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编辑工作热情不断消减,整个队伍出现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的现象。

这种情况已影响到编辑工作的正常开展,长远来说,也会妨碍出版单位的健康发展。

探讨编辑职业倦怠成因,寻找合适的方法以重新唤起他们的工作激情,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编辑自身的,也有单位、社会的。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如下一些因素。

1.1 编辑职业认知偏差引发的期望失落   对于编辑工作,许多人漠视时代发展所导致的编辑职业的深刻变化,仍然用固有的眼光来看待它。

宁愿相信一些老编辑对其所作的美化描绘,所谓“得天下之妙文而先欣赏之,在许多书稿编辑出版过程中,既开阔眼界,又增长见识,更能发掘宝藏,有利于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那自然是编辑同志的一大乐事了”。

更有甚者,认为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其实,编辑工作远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那般轻松、惬意。

就拿书稿审读加工这项所谓的“编辑同志的一大乐事”来说,艰辛自不待言,风险也不小。

其一,怕出政治问题。

出版单位与别的企业不同,必须要为自己的出版行为、产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外交纠纷、民族宗教矛盾、群体事件等,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害。

其二,怕出编校质量问题。

以前编辑编发书稿,一年完成百余万字算是偏多了。

可如今动辄数百万字,甚至一年编发一千余万字的情况也不罕见。

不论是否出于自愿,这显然超出了编辑的实际加工能力。

这样,要保证每一本书都不出差错,或许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

这些问题就像一柄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编辑的头顶,谁都不知道它何时会落下。

如果编辑不是一个爱好学习、喜欢阅读的人,如果编辑要阅读的书稿完全不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如果编辑要加工的稿件量远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审读的稿件中隐藏一些未知的风险,编辑并可能承担由此引发的后果,那不知道编辑是否还会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由于对编辑行业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多数编辑往往会对它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对这一行业伴随着的高风险及高强度的劳动及其所需要的长期坚守忍耐、吃苦耐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也不是很了解编辑的成长规律。

编辑的成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练,但这并不是说,在出版社工作五年、十年就可以成长为一位优秀编辑

因此,一旦编辑在行政晋升、职称评定、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想法无法实现,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挫折与困难,就很容易萌生放弃的念头,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以大学出版社编辑为例。

他们是出版队伍中学历最高,也许还是最有学问的一群人。

进社之初,都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诉求。

但多年以后回眸一看,理想的实现依旧遥遥无期。

作为教辅单位,出版社编辑及其他人员很难纳入学校的正常行政晋升渠道,上升空间十分狭小。

出版社,在一个职级和岗位上千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是非常普遍的事。

而在职称晋升中,编辑又要和教学科研人员同台竞争,处于明显的劣势,十数年不得一迁的编辑不说比比皆是,也是所在多有。

经济待遇在校内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遑论与高收入行业比了。

失望之余,有一技之长的编辑选择调离,去做专家学者,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而留下来的许多人,往往因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而感到压抑,变得消极、懈怠。

1.2 编辑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危机   做编辑工作,是一件苦差事。

美国人格罗斯在《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说:“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

”也就是说,今天的编辑将介入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选题策划、组稿、书稿编校加工、印刷材料确定、印制厂的选择、成本核算、图书营销、书款回收等。

不似从前做编辑那么简单,只管编辑书稿,至于书稿是否有市场,能不能盈利,就不是编辑要考虑的事情了。

编辑全流程参与到图书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与编辑本身背负的考核任务分不开。

一般的经营性出版单位,除了给编辑规定一定的字数任务外,还会有经济或利润指标,这也是对编辑进行目标管理的核心指标。

虽然国家并不主张给编辑下达经济指标,但出版社迫于经济压力,或明或暗,或轻或重,都会给每一位编辑分派经济任务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与编辑的收入挂钩。

收入多少固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但让人不能忍受的还是由此而带来的事业挫败感及同事异样的眼光。

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工作,让人不堪重负,迟早都会有身心俱疲的感觉产生。

如果不注意对不良情绪的疏导,不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进一步发展到厌倦编辑职业,乃至出现精神问题。

1.3 编辑人生目标丧失引起的动力缺失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那些有能力的资深编辑身上。

他们业务精熟,处事老练。

这部分人一般都在编辑岗位上千了很长时间,拥有的作者队伍稳定,主攻方向明确,优势板块明显,业务流程熟悉,完成社里分派的编辑考核任务不是什么难事。

他们也不会拼尽全力去拓展自己的业务,只求完成规定的任务就够了。

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业务做得再大,在分配时也不可能完全兑现,反倒会增加来年的工作难度。

他们的年龄大多在四十岁上下,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和发展前途,轻易不会为外在的鼓动与激励所动,也不愿意自加压力,积极进取。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 编辑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应当说,编辑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很正常,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无需大惊小怪。

关键在于弄清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以求得编辑工作激情的进发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投身编辑工作中,创造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

2.1 建立正确认知,鼓励爱岗敬业   我们应当强调对编辑工作的客观认知,不必为它戴上过多的花环。

编辑就是编辑,它并不比别的行当高尚多少。

现实一点来说,编辑职业就是编辑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实现编辑人生价值的平台,也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只不过它与别的行业相比较,文化意味更浓郁一点罢了。

“天底下最好的职业”这一说法,有时候可以拿来安慰一下自己,但切不可当真,要有长期坚守、准备吃苦的准备。

这一点,应当清楚地告知那些准备踏入编辑行业的年轻人。

编辑行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可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它。

因为只有对职业狂热的喜爱,才会有坚定地走下去的勇气,无论多苦多难,都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

只有对职业执著的热爱,才不会产生厌倦的心态。

因为热爱,才能坚持:因为热爱,才会忍耐。

编辑工作的长短优劣是不会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编辑对待它的心态。

同样是编辑岗位,有些人会把每一次编书过程当成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乐此不疲。

书稿中每一句精彩的话,每一种新颖的观点和思想,都会给他带来意外的惊喜。

有些人则看不到这一点,几年编辑做下来,新鲜感即消失殆尽,产生审美疲劳。

编书成了日复一日的机械运动,面对书稿,没有了与各色作者对话的快乐,没有了生动的故事情节,眼中只有一个个互相没有关联的枯燥乏味的字符。

同样是出差组稿,有些人很庆幸自己获得了与各行各业的作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以深入到这些专家学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内心世界,见证其事业的成功,欣赏其演绎的一个个精彩人生悲喜剧。

而有些人就会觉得别妻离子,常年奔波在外,没有什么趣味可言。

为什么有如此差距呢?原因就在于编辑对待工作的心态不同。

因此,出版社应当想方设法培养编辑对于职业岗位的热爱之情。

出版社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团队的同时,切实关心编辑个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成才的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编辑感受到这里是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最佳场所,并提倡编辑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出版事业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出版社还可以帮助编辑树立职业偶像,激发其成功的欲望和热情。

编辑这个职业,出不了英雄,但古今中外总会有几位偶像级人物。

他们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杆和学习榜样,就是编辑现实的可以模仿的对象。

出版行业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对于坚定编辑职业思想和献身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出版社也要让编辑参与社内组织的各种招聘活动,引导他们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珍惜自己工作机会。

2.2 合理分派工作,疏导不良情绪   长期的工作重压得不到缓解是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根源。

因此,应当合理分配工作,减轻编辑的负担。

合理分配工作包含两层意思:适当的任务,合适的岗位

适当的任务,当以编辑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能够完成为标准。

过低,缺乏挑战性,引不起编辑兴趣,容易懈怠:过高,没有可能性,浇灭了编辑热情,索性放弃。

合适的岗位应当有利于充分发挥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产生最大效能。

一定范围内,应当允许编辑在社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也可以同意编辑在本部门实现不同角色的转换。

这种对编辑意愿的适度尊重,可以提升其工作的自觉性和忍耐力,促成编辑岗位的最佳结合。

曾有一位编辑,研究生毕业后分到出版社工作,有一个很好的专业,也有一定的作者资源,对于社里安排他做文案编辑很不以为然。

由于思想未通,在接受任务时总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鉴于此,出版社答应了他做策划编辑的请求。

一年以后,他要求回到文案编辑室,并说现在去做策划编辑不是时候,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先把文字工作做好。

有了这种自知之明,有了这种思想上的主动转变,相信他会安心本职,工作再辛苦,任务再压头,也会无怨无悔。

这就是说,只有人尽其才,方能激情进发,工作不倦。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意志力再坚强,情绪控制能力再好,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因此,对编辑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导与管理,已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编辑们遇到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心绪不佳。

找上门来的时候,应当鼓励他们将心中郁积的不快发泄出来。

很多时候,编辑并不是想从你这里寻求什么帮助,他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

管理者只需做一个专注的倾听者,拿出一点点耐心即可。

当然,最有效的还是要随时体察编辑的情绪变化,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积极干预,创造发泄的情境和机会。

例如,可以通过社内工会组织系列活动,以激情唤醒激情:积极组织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耐受力;组织外出考察活动,寄情山水,放松心情。

还可以适度的休闲作为奖赏,给那些完成任务较好的编辑放松身心的机会。

2.3 树立人生目标,寻找工作动力   如果说前面两点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立论的话,那么,要防止编辑职业倦怠编辑本身的主观努力是更具根本性的方面。

编辑只有不断地树立新目标,找寻新动力,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最有效办法。

时常听到有领导安慰那些在职称评定方面屡屡受挫的编辑:这次评不上没什么,以后有的是机会。

年纪轻轻就什么都得到了,未必是一件好事。

意思是,有一点遗憾好,可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时催你奋进。

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事实也是如此。

有这么一项任务没完成,一年之中工作再繁忙,也总要抽出一点时间策划几个选题,撰写几篇文章,做些积累工作

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是目标的作用。

每一位编辑都可以在工作生活中为自己寻找到这样的目标,如花上几年时间攻读一个学位,打造成功一个图书选题板块,申报成功一项国家大奖图书,立项一种国家重点规划选题;也可以规定一年内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如公开发表几篇编辑学研究或专业学术论文,编辑多少本图书,完成多少额度的经济指标等。

不因为这些目标有多么神圣、伟大,只是因为我们需要它。

没有目标,我们的人生就会迷失方向。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就有了工作、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