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参考:登岳阳楼

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礼赞;继而又想到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悲壮阔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诗前半赞叹洞庭湖宏伟壮阔是古往今写洞庭湖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名句人们传诵。

半抒情。

全诗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感。

《唐子西录》“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四十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昔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目前。

至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吞几云梦也。

” 唐代宗历三年(768)杜甫出峡漂泊两湖诗是诗人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作。

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头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了、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喜悦其实抒发早年抱至今能实现情。

用“昔闻”“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是洞庭浩瀚无边。

洞庭湖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老胸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佳句被王士禛赞“雄跨今古”。

写景如壮阔令人玩不尽。

颈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心情。

亲朋无”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历三年正月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孤危感。

叙如落寞诗境极闷极狭突变与对照寓无限情。

尾写眼望国动荡不安己报国无门哀伤。

上下句留有空白引人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长安带活动十多年。

而这空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精微刻画从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上抚今追昔空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悲国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形成沉雄悲壮、博深远境。

很早听名扬海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岳阳楼

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年老体弱生活这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国涕泪交流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希两关情滕子京废俱兴吕纯阳三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有真问谁领会得? 乐先忧希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今天我登上湖边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借“昔”、“今”二展开思路拉开帷幕全诗浩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就有壮游名山川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游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

今日流落至方得以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湖水分割东南;苍茫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地长天。

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磅礴气势境阔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下得深沉寓情景隐含己长期飘泊无归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气压代五言雄浑绝”。

吴楚”春秋代吴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分裂。

亲朋无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寄给漂泊江湖我衰老多病我呀只有生活只舟船上。

颈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远离亲友流落外其凄凉境、哀痛心、愤怨情不言明。

“老病”杜甫年五十七岁全人住条船上四处漂泊。

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国我不禁涕泪交流。

诗人尾把人命运和国前途系起境深远余韵无穷。

“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

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评这首诗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五律名前人称盛唐五律。

从总体上看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博诗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昔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目前。

至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吞几云梦也。

” 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冬天辗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登岳阳楼》就是期登楼抒怀作。

这是首五言律诗。

首是组工对严整句子。

岳阳楼久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曾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

那种欣喜情就不由倾泻诗句。

“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久“今上”出他如愿以偿喜。

般说五律首不必对仗。

诗人所以要运用对偶句就是因通这种严整对仗强烈地把己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喜悦。

从结构上说这切入诗题引起全写景和抒情。

登上岳阳楼是了观赏洞庭壮景。

颔紧承首“上”写登楼所见。

洞庭湖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显著、型特征——雄伟壮阔加以描绘。

“坼”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磅礴气势。

而“浮”具有十分鲜明动态感诗人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波动而漂荡起落派壮阔图景展现者眼前。

两句描绘洞庭气象诗成了千古绝唱历代诗人和诗论叹。

宋代刘须溪说“气压代五言雄浑绝”(杨伦《杜诗镜铨》)。

明代王嗣奭则认这两句“已尽观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十)。

对二句推崇可谓至极。

孟浩然也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句描写洞庭湖壮阔。

清代诗论沈德潜比较这两诗句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只用虚写”(《唐诗别裁集》卷十)从“实”和“虚”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诗写景差异。

孟浩然诗句是他不是借写洞庭湖景表达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人仕宦得失。

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地而且又从江南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无比广角描写洞庭湖就从更空围表现出了洞庭壮阔气象。

这当然与杜甫怀抱有关。

他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杨伦《杜诗镜铨序》)刻将人民安危和国命运放心上所以他眼不只是洞庭而是整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不仅仅有他己而是天下姓。

这就使他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因《西清诗话》说二句“与诸子迥别”而别又别“不知少陵胸吞几云梦也。

”接下诗人笔锋从前四句写景入四句抒情。

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伴“无”“有”曰“”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遣词十分精确。

已五十七岁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

广阔无垠天地诗人倍觉己孤单想起走漫长人生道路和历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

这其包含了诗人对往事痛苦追忆程。

黄生说“写景如阔叙如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杜心》卷三)指出了诗人情绪起伏和诗人表现手法巧妙。

诗人运用这种阔狭鲜明对比把己坎坷遭遇描述得更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起到了映衬作用。

这从写景入抒情从所见到所感从阔到狭从登临喜悦到身世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步步深入显示出杜甫娴熟诗歌表现技巧。

诗尾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人推及到国近十年安史乱给国和人民造成巨损失。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这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

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使李怀仙称留逼迫朝廷认可。

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史实。

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

这涕泪有对亲戚朋友眷念有年老孤独悲伤有对国前途忧虑也有无以报国悼。

诗人由人扩展到国。

“戎马关山北”五体现出诗人胸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阔壮伟气象达到和谐统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公元768年杜甫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

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

他全都住船上飘泊不定。

到了岳阳他登上了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想不到年冬天他就上水条船里与世长辞了。

杜甫写这首诗安史乱虽然已结束但留下了藩镇割据遗症。

整唐盛世已—不复返了。

吐番已几次攻到首都长安社会始终不得安宁。

这种情况下杜甫还是念念不忘国命运。

杜甫晚年这首五律我们可以看到至到临死杜甫还是那样忧国忧民感伤事实令人感动、敬佩。

首“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老早就听说洞庭湖水广阔无垠蔚壮观今天总算登上了岳阳楼得以亲眼目睹。

里有是很清楚诗人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叙事写景行然地流露出感情。

但这毕竟是向往今天登上了岳阳楼是种什么样感情呢?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多年向往实现了能不高兴吗?但仔细品味句又见不到高兴眼抽不出如愿以偿情思。

系下看更是如。

实际上这两句“昔”与“今”是段漫长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喜”“悲”词填充它而是留给者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妙全无处”这里就是无处。

“昔”与“今”天变地变国变人也变。

安史乱唐王朝由盛衰人民深重灾难杜甫人悲惨遭遇这切都凝聚起凝聚杜甫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哪里高兴得起呢?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今天才算是登上了这是声长叹长叹里是团忧国忧民、伤伤世感慨。

这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引子开启了下面乐。

这里还要到“水”题目是“登岳阳楼”头句却先写洞庭湖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水”显然是要突出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主要特说明了下主要是“水”上做。

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两句紧扣上“水”虽没出现水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吴楚”是周代两诸侯国国名这里指是吴地、楚地即长江下游广地区。

吴地是长江下游地区楚地是长江游地区。

吴东楚西。

“坼”裂开、分开。

是说诗人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片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连起吴地和楚地下子分裂成两块。

“坼”用很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延伸地被切割开。

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日夜”白天晚上日日夜夜“浮”浮动。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洞庭水仿佛整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苍穹都被湖水托住—半球而万物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结。

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是极写水面宽阔二是极写水力量。

能够割裂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庞则显示出湖水宽阔。

不要简单认这是夸张手法应当认识到这里有视觉、感觉和想象问题。

由地球是圆人视觉是有限面对茫茫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也只是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而远地十分狭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真实。

诗人又借助想象把看不到吴楚地和整乾坤四际也溶进了这视觉和感觉画面。

从而构成了想象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乾坤被浮动广阔无垠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象。

这是将想象更广阔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结。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产物这是很成功宏观象。

它主要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

像这样宏观象、气魄国古代诗歌是很少见。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高远。

两句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渗透着诗人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不是可以使我们想到唐王朝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定呢?这是方面。

如扩境界和气魄是不是使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世浩茫连广宇”胸怀呢?可以。

因诗境界、高下、深浅总是诗人感情、胸怀有定系。

腹“亲朋无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己处境。

“无”指是没有消息音信。

亲朋无”写出了诗人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己不了朝里和地方上情况即整国情况。

这对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不忘人民诗人说是种被社会忘记孤独感他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

孤舟”是指诗人全挤条船上飘泊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惨苦可以想见。

理这两句应与前两句系起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水天相接想到吴楚想到整乾坤

两句近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船也许看到了己孤舟也许看到了湖船想到了己孤舟不管怎样反正孤舟是近景映入眼帘能触动他东西。

是使他想到己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主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想主。

这两涵上也是脉相通。

表面看起毫无系实际上是脉相通。

既然这两句是写己孤苦悲惨处境由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乱遗症唐王朝衰败人民痛苦外族侵扰国四分五裂和社会不安定栋梁臣缺乏等等这切都是杜甫飘泊念念不忘事。

正是由诗人心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也会想到仿佛地裂开了乾坤日夜不停地浮动。

杜甫贯优国忧民思想境界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诗人胸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国事民事所以就很然地勾起了己不能再施展抱痛心。

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地涌上心头。

还应看到这两上境界极下境界却很相映成趣其也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就景象身说上展现是浩瀚洞庭湖水下则画出了水面上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悬殊却统幅画。

如我们将洞庭湖水比作整国那么那孤舟就是诗人杜甫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谐调既包含着诗人对己终身遭遇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己命运、国命运紧紧地系起。

诗人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想到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者更浩渺狭者更显落寞。

尾“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地方。

诗人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隔着道道关座座山而战火就北面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是当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不得安宁。

“凭轩涕泗流”“凭”依靠。

“轩”窗户。

“涕泗流”泪流纵横。

这句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他心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情景是他就禁不住伤心老泪纵横了。

两句是两景象是西北长安附近战火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幅画前者是诗人心想到者是诗人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诗人心却没有这距离。

这真是身洞庭心长安。

孤舟虽却装着整天下。

衰老多病躯体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志诚心。

“戎马关山北”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岳阳楼心想是国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二绝非仅仅是写景

三也不只是写己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句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局、己孤苦处境比照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总全诗四首扣住“登”着眼洞庭风光特色“水”。

写出了年轻有抱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才得以观感叹。

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

颔极写洞庭湖水浩瀚无际创造了无限广阔、气魄宏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局担忧。

腹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身遭遇和处境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和人民痛苦和不平。

尾则创造了身江湖心长安境界完成了忧国忧民感伤世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形象塑造。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我形象集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思想感情。

而且由这种感情与人遭遇悲惨、人抱不能施展紧紧系起所以使全诗历史与现实、国与人种种矛盾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该诗我们还应仔细体会“亲朋无”“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 三境界。

这三境界跳跃性很看起各独立没什么系其实系十分紧密系即杜甫晚年始终十分强烈忧国忧民心情是这种感情把景与情融体。

这种感情把国命运、人遭遇扭结起。

仅用四十就把、空跨如三境界连了起。

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是该诗心思想也是杜甫晚年全部诗歌基主题。

杜甫这首五律曾长期刻岳阳楼上还有孟浩然首《临洞庭湖》也刻岳阳楼上因人常把这两首诗拿作比较那杜诗、孟诗用词精妙哪里?应当说孟诗也是写比较如诗二也写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说洞庭湖云气蒸腾仿佛江南地都是浩渺湖水都笼罩茫茫云气洞庭湖水波涛冲击着岳阳城城墙把整岳阳城都撼动了。

这也是写洞庭湖水广阔和力量。

孟诗是以写洞庭湖阔壮景引出下“欲济无舟楫”感叹。

“撼”用得有声势似乎使我们听到洞庭湖波涛声轰鸣地冲击着岳阳城。

它境界虽不像杜诗那么但也不算。

这应予以肯定。

但从两首诗整体看孟诗远逊杜诗。

这主要是由杜诗思想性远高孟诗。

杜诗是忧国忧民作境界高气魄感情深跌宕起伏感人肺腑。

孟诗则是写给朝位宰相目是了请人提拔他功利性很强这思想容身就降格了。

那与思想容相系感情、气魄、结构也就必然相应逊色了。

杜诗是极高处面对“坼”“吴楚”而“浮”“乾坤洞庭湖引起了身世感忧国忧民。

杜甫描写洞庭波涛浩渺用词妙使人感到整乾坤仿佛都浮水面上“浮”用得更其然写出是、远景。

前层先叙登楼写洞庭湖景观起承法分明。

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

“昔”当指诗人青年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景象诗人既闻洞庭名必有向往可惜能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者己品味。

接着就给者勾勒出幅气象万千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诗人心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它使人想到曹操咏海名句“日月行若出其;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然诗人刻心情跟曹操有所不。

层先说人景况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合显而易见。

亲朋两句要害是“孤舟”词。

诗人离夔州日起全人都生活船上实际上已无可归所以由写景入抒情先说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

至说亲朋“无”显然是无所依托。

这又加重了诗人伤飘泊感情。

诗人不会停留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念因当他岳阳楼上“凭轩”远眺就想到当吐蕃犯边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这抒情结尾将诗思想容提到了新高而“凭轩”二又巧妙地照应了二句以结束全诗恰到处。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绝唱。

诗历三年(768)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所作。

首二句即揭示登楼题旨写己宿愿终偿欣喜情。

“昔闻”、“今上”云云用概念接两描述诗人行动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情状溢言表。

颔二句极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

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洞庭湖水势。

吴楚指春秋战国吴楚两国旧地。

致说吴国洞庭湖东面楚国湖西及湖南带所以诗人吴楚地像被这湖分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这句说洞庭湖太阔了天地日月都像是其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这样描写洞庭湖有人以夸“事理当”像是写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首详析》)。

实则评免拘泥。

须知诗歌不科学论是容许使用夸张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兴与情绪。

如不懂得学性质要按学究尺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海洋纵然比湖也毕竟只是“乾坤”物啊!更何况老杜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观引起也有学夸张先例可援《水湘水》不是明明说洞庭“湖水广圓五余里日月若出没其”吗! 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景;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情。

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

前两部分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体组成有机抒情感怀境。

颈二句因湖山景而触动身世悲写满腹孤身漂泊感与万里乡关思。

衡塘退士《唐诗三首》首下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

这是有眼光。

当老杜从蜀东下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了。

他出峡长期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泱泱水就跟己“老病孤舟”凄惨晚景系起了。

处哀情和上四句阔景就是如有机结合。

这两上侧重景下侧重情而又连体以景物阔和孤身漂泊痛苦相映衬艺术效极佳妙。

末仍是登楼所感然已由身及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人不幸愈不忘政局国情高尚品格。

当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

不人身世而哭而是国危难而哭这样结尾使得全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全诗抒写感情是孤苦沉郁但描绘景物却是壮阔无比。

从壮阔无比景物可以窥见老杜胸次高不因身世漂泊就气消沉。

这就是“诗圣”可敬佩处吧! 或许只是由造物者莫名其妙偶然念两手轻轻擘是就像是佛所预言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江南地訇然裂两片刹那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崩地! (“坼”这里用作动词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南国这片辽阔疆土便成今天遥遥相望“吴越”和“荆楚”两板块这条宽广近千里巨“地缝”被人们称八里洞庭

这首诗里和无边宇宙“对称”是什么呢?是极渺“有限”身是“亲朋无老病有孤舟”行吟者是被命运抛弃苍茫湖水如穷愁潦倒孤魂。

写作诗前杜甫已了近十年客居漂泊生涯。

夔州下江陵原打算北返故乡又遭遇商州兵乱被迫流落荆湘。

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慰藉连赖以承受痛苦正常身体都没有。

飘零、孤寂、衰老、贫病活人生存所空萎缩到不能再萎缩。

他当下所处寥廓开放茫茫乾坤里这被严酷地压缩极存物正是粒微尘。

宋刘辰翁(“吴楚”二句)气压代五言雄浑绝。

(《唐诗品汇》卷六十二)清黄生前半写景如阔;五、六叙如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结语凑泊极难出“戎马关山北”五胸襟气象等相称宜使人搁笔也。

(《杜诗详》卷二十二引《杜诗说》)清慎行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沉雄千古绝唱。

孟作亦下风无论人矣。

(《瀛奎律髓汇评》卷引) 整首诗诗人将己隐楼、川、雁、山等景观让楼观览川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山衔月走。

天地万象都不知不觉成人生命和感情体了。

首描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色。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高处俯瞰周围远景。

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尽”“迥”“开”渺远辽阔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高。

这是种旁敲侧击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见。

诗人笔下然万物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了团圆美月。

“山衔月”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衔”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写诗人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天上云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幻景。

尾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生活情趣。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凉风四起着笔仍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手法没有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然浑成巧夺天功。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