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猪扒包,"赌城"中西味

田窦骅。

走在“賭城”澳门的街上,每隔几步就能闻到炸猪排的香味。粤语地区把猪排称为“猪扒”,大名鼎鼎的猪扒包就是在牛油面包里夹一块煎炸过的猪排

澳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相接,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相对,东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它三面环海,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水汽充足,高温多雨,兼备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和热带气候。澳门陆地面积仅约33平方公里,不及北京海淀区的1/10,由澳门半岛和隔海相望的氹(音同荡)仔、路环两座离岛组成。澳门的大部分美食就在这两座离岛上。

2017年,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美食融合了中西特色。澳门曾是葡萄牙殖民地。16至17世纪,葡萄牙航海事业发达,商人经营香料贸易,商船途经非洲、印度沿岸、马六甲海峡等地抵达澳门,将沿途各地的香料和烹饪方式带到澳门猪扒包便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而老字号大利来记则是猪扒包的起源地。

澳门跨海大桥

人们排队买猪扒包。

澳门的知名景观大三巴牌坊。

牛油可以增添香味。

选用上等猪排

郭来好本是氹仔岛一家爆竹厂的女工,1968年不堪忍受爆竹厂频发的安全事故,决心转行,借钱与丈夫租下一家咖啡厅,取名为“大利来记”。上世纪60年代,氹仔岛居民少,交通不便,与澳门半岛没有桥梁对接,岛上居民只能靠坐船往来对岸。初创时期的大利来记主要卖猪仔包。它无馅,呈椭圆形,因圆滚滚的外形与小猪相似而得名。

那时店里客人很少,最稳定的订单来自附近的海岛市政厅(海岛市是当时的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氹仔岛和路环岛)。市政厅每天向郭来好订购200个猪仔包,派发给附近的贫苦民众,因此猪仔包又叫救济包。大利来记只能勉强维持经营。

转机出现在1970年。那一年,澳门半岛与氹仔岛之间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动工兴建,大利来记向建桥的工人供应早餐和午餐,生意由此好转。此时,一名在海岛市政厅工作的葡裔厨师建议郭来好在猪仔包里加一块猪扒,还教她如何用葡萄牙的香料配方腌制猪扒。第一代猪扒包就这样问世了。

不过,此时的猪扒口感仍然偏硬。好在,郭来好的另一位贵人出现了。一名在附近中餐厅工作、常来喝咖啡的本地厨师建议她用小锤帮猪扒“放放松”,能做出松嫩的口感。郭来好终于克服了猪扒的硬度难题。随着跨海大桥的开通,猪扒包吸引了澳门半岛的大量民众前来捧场。从此,大利来记也与澳门猪扒包画上等号,游客来到澳门通常会光顾这家店。

如今,猪扒包的制作方式已有固定流程。外层的猪仔包要用柴火熏烤,直至外脆内软,才有嚼劲;核心的猪扒要选用带骨的上等猪扒;至于腌料,则考验各个店家的调制创意。一些厨师还改良了猪扒包的做法,用牛角包、吐司、菠萝包等搭配猪扒;也有厨师觉得面包夹猪扒太过单调,推出了加蛋、加芝士的新口味。

澳门猪扒包问世至今,早已成为澳门民众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一杯奶茶加一个猪扒包,是澳门市民下午茶的标配。包括大利来记的老字号常在每天下午的固定时间出炉猪扒包,店门口往往排起长龙,人们焦急地等待。

如果你到澳门,不如也来排个队,尝尝这口葡粤融合的口味。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