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例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心理特征分析

【关键词】 精神疾病;自杀心理特征心理社会干预。

【关键词】 精神疾病;自杀心理特征心理社会干预。

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行为,主要受幻觉、妄想以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1]。为了解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及心理状态,作者对我院住院和假出院期间有自杀行为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近10年间在我院住院和假出院期间有自杀行为的49例精神病患者。其中自杀死亡23例(男19例,女4例),自杀未遂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19~40a26例,41~50a18例,>50a5例;文化程度:大学3例,中专或高中13例,初中15例,小学16例,文盲2例;职业:干部4例,工人23例,农民18例,无业4例;有精神病家族史11例,家族成员中有自杀者16例;既往有自杀、自伤行为者19例,其中4人有3次以上自杀史;诊断:精神分裂症21例,抑郁症24例,心因性精神障碍2例,偏执型精神病1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例。

1.2 方法 对入组的49例有自杀行为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自杀原因 (1)患者由于受幻觉、妄想支配失去自制力,不能自拔而发生自杀者21例。其中以命令性幻听为主者8例,被害妄想支配6例,罪恶妄想支配4例,疑病妄想2例,嫉妒妄想1例。(2)患者因难以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产生药源性抑郁自杀者5例。(3)患者由于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或全部恢复,对病中的行为有所认识,感到悔恨、羞耻,担心自己的病情反复发作,无法面对家人及社会,怕同事、亲友的讥讽而产生继发性抑郁、自责、悲观心理出现自杀行为者11例。(4)患者康复期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出不了院,对前途失去信心,因长期的心情抑郁、悲观厌世,而出现自杀行为者4例。(5)患者痊愈或假出院后,因婚姻解体,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与生活上的照顾,家庭矛盾不能排解,人际关系紧张,患者感到受歧视和凌辱以及社会适应不良等产生严重心理危机感而自杀者8例。

3 自杀心理特征

自杀是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精神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2]。自杀行为发生于疾病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精神症状也不相同,但自杀前的情绪表现可分为五类,即抑郁、悲伤,紧张、焦虑、激越,愤怒,痛苦绝望,敌对情绪。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绝望、求生无助、痛苦难熬、抑郁情绪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