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灵顿你喜欢吗?_诺灵顿

5月9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罗杰・诺灵顿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精神层次的表演,沃尔夫冈・里姆的《变形3》站在最高处,整个乐队倍加投入地沉浸于演奏,解析着作品本身奇巧的音乐语言和哲学构想;徐徐下降至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那是诺灵顿对独特音响文化的美妙阐释,这种阐释被融入到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中,直到最后加演的三首乐队小品,一场充满艺术追求和洞察力的音乐会最终以一场热情洋溢的狂欢结束。

作为施托克豪森的学生,里姆成名较早,除了早期歌剧具有强烈探索性外,其余则是在通过现代语言寻求与贝尔格、韦伯恩时代的沟通。

《变形3》在调性之外没有比他自己过去走得更远,其音响风格依然有着贝尔格的影子,运用了较为规整的对位方式与和声手法,曲式上也不够新颖,斯图加特的纯净音色为其注入了清晰的织体效果,令其可听性大大增强。

纤细、清淡、充满冒险性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一度让很多人缺乏耐心,英国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虽然在其中没有表现出耀眼的技巧和夺目的音色,却是个耐心、沉着、趣味高雅的现代演奏者,中性而理智,他的律动和声音气质与诺灵顿似有互不相投的感觉,但却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对纯美音响的营造,第二乐章的某些片段两者碰撞出了一些火花,其余时候双方不分你我,一派室内乐般的和谐景象。

加演的作品来路不清,却成了霍普良好技术能力的体现。

和上一次访问北京相比,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诺灵顿风格,清冽的弦乐,以自然泛音为主的圆号,而更重要是其对力度、节奏、速度的新颖组织。

你完全有权利说自己不喜欢这样的演奏,但对其演奏思路、风格的完整性全然没什么可以指摘的方面。

揉弦与否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不揉弦的话,例如勃拉姆斯协奏曲乐章的第二主题则丧失了一部分歌唱性,但弦乐却被赋予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光泽,作为听觉体验依然妙不可言。

德沃夏克第七的最后两个乐章,诺灵顿透过重新分配的节奏、力度起伏让整个音乐充满鲜活的律动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