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包虫病66例临床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吉尼西,韩振魁,刘辉,和军,亚力坤。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包虫病特点、外科治疗和预防等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66例腹腔嚢型包虫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给予阿苯达唑抗包虫治疗。术式为包虫全囊摘除术和内囊摘除术。结果 发现医源性腹腔播散种植者,一般位于原发包虫手术部位附近,80%病例均有腹、盆腔散在包虫种植。结论 要正确认识腹腔包虫病为牧区地方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辅助治疗,在流行地区,对诊断不明确的囊性肿物应严禁穿刺诊治,预防腹腔种植

【关键词】 腹腔包虫病;手术腹腔种植

腹腔包虫病包括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及盆腔脏器部位原发或继发性包虫囊肿[1],现对1992~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66例腹腔嚢型包虫病的特点、外科治疗和预防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患者,男28例,女38例。年龄4个月~57岁,平均28.4岁。其中原发性腹腔包虫病18例,占27.3%。继发性腹腔包虫病48例,占72.7%,医源性腹腔包虫病36例,占54.5%,较非医源性患者平均年长11.4岁。本组手术治疗61例,余给予抗包虫药物治疗

1.2 腹部包虫手术医源性腹腔包虫病36例既往平均施行1.7次(1~4次),两次手术间隔最短4.5个月,最长18年,平均间隔5.8年。其中55.8%为肝包虫手术,36.4%为腹腔包虫手术

1.3 症状 腹腔包虫病病程进展一般较缓慢,症状依赖包虫生长位置、数量和进行性增大的占位性压迫及并发症而造成相应不适感。近1/2病例有腹部不适、腹胀,约1/3病例以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为主诉,少数有胃肠、膀胱、直肠刺激症状,个别病例有腹痛、消瘦、不全性肠梗阻。

1.4 体征 本组病例50%可见腹部局限性或腹隆起,70%病例可触及单发、多发性大小不一、质韧囊性包块,表面、界线清楚、一般可活动。部分有压痛或包虫震颤征。

1.5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典型影像为腹、盆腔可探及大小不一的圆形、类圆形“液性暗区”、并发感染的包虫呈“混合性光团”,部分退行性变及大部分有典型“双壁征”及“子囊征”。本组合并肝包虫病37例,占56%,合并脾包虫病3例、肾包虫病2例。常规摄腹部X线平片,个别病例可见肝或腹、盆腔包虫“壳状钙化”影,腹腔巨大软组织影全消化道钡餐的肠间隙变窄、小肠移位、不入盆腔影像,静脉肾盂造影显示的盆腔包虫压迫造成的肾盂扩张等的间接征象。CT检查:本组7例腹腔广泛种植CT影像特征是肝、脾、腹、盆腔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型囊性低密度均质或不均质影,或呈分隔状,部分可见外囊钙化影,腹腔肠管受压移位,盆腔充满包虫,结构不清等。CT值—10~10HU。

2 结果。

本组66例患者中,61例行手术治疗,5例给予阿苯达唑(aibendazole,ALB)抗包虫治疗。术式为包虫全囊摘除术20例,内囊摘除术9例,两者并施31例,无死亡病例。原发性腹腔包虫病18例,术中见单发者13例,多发者15例,共计约55个包虫囊肿,平均大小9.6 cm(2~18.6 cm),8例(44%)合并包虫病。原发性腹腔包虫破裂播散种植者12例,术中见全腹腔布满大小不等、数百上千计葡萄状或泡状包虫囊肿,多集中种植肝周、腹膜隐窝、盆腔医源性腹腔播散种植者31例,其中全腹腔种植、局部种植腹腔散在种植者各约占1/3。局部种植者一般位于原发包虫手术治疗部位附近,80%病例均有腹、盆腔散在种植包虫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