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融危机背景下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问题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影响的加剧,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浙江省体育产业的优势子产业之一,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和影响尤为严重。

本文阐述了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概况,分析了金融危机形势下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并探讨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

关键词:体育用品制造业 金融危机 风险防范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影响的加剧,浙江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浙江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浙江省体育产业的优势子产业之一,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和影响尤为严重。

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以小型私营企业外向企业为主,同时具有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

浙江省民营经济的高度发达为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民营资本的积极介入全面推动了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研究和探讨金融危机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带来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概况      截至到2001年,浙江省共有体育用品生产单位2014家,比2000年增长10.5%;实现销售收入174.6 亿元,比2000年增长20.9%;资产总计116.6 亿元,比2000年增长20.7%;净资产为52.1亿元,资本增值保值率为119.2%;吸纳就业人员16.7万人,比2000年增长22.9%。

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59.8%,对GDP的贡献为0.55%。

企业规模和资本结构方面:全省体育用品制造单位中企业和个体户各占63.6%和36.4%,其中小型企业占89.8%,中型企业占9.1%,大型企业占1.1%。

从注册类型看:个体私营单位占61.9%,有限责任公司占18.4%,股份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各占7.6%、7%和5.1%。

从资本金构成看:民间个人资本金比例较高,温州、宁波、杭州和金华分别为28.3%、22.4%、17.9%和17%。

在体育产品专营度和生产成熟度方面:专营和兼营体育用品生产单位分别占 53.5%和46.5%。

体育器材、球类产品专营度较高,运动鞋帽包、运动服装和体育场馆设施的专营度较低。

体育用品生产单位的成熟度不高,72.3%的生产单位处于成长期和生存期,比较而言,大型企业处于成熟期的比例较高,达到45.4%,成熟型的个体户仅为2.1%。

产品外向度方面:产品销售的外向度较高,24.1%的产品出口欧美和东南亚,22.7%供给国内外省市场,本省销售占53.2%。

大、中型企业出口外向度较高,51.9%的大、中型企业有出口业务,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53.8%。

产品结构和经济效益方面: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生产单位数最多,占49.3%;各类用品销售收入差距较大,运动服装和鞋帽包占总销售额的62.3%。

不同经济类型单位的体育用品生产各有侧重,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主要生产运动服装;股份合作企业主要生产运动鞋帽包;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生产各类体育器材。

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丽水是浙江省体育用品生产的重点区域,生产单位数占全省总数的80%以上。

不同区域体育用品生产的门类不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块状经济特征明显,浙江省已经形成11个体育用品生产特色区域。

金融危机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面临的风险      当前,浙江省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产品覆盖7大类40多个品种,其中运动服装、鞋帽包的销售收入比重居首位,占总销售收入的63.2%,这些企业产品外向度极高,绝大部分是以加工贸易的贴牌生产(OEM)为主,销售额基本上占总销售额50%左右,而健身器械、体育器械等其他体育用品的销售收入比重偏低。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状况下,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中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体育运动服装和体育鞋帽包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外向度偏高的依附性风险   产品外向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反映一个经济实体的对外开放程度和依附国际市场程度的高低。

目前浙江省大多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多年来一直延续着加工、OEM等低附加值的贴牌和代工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依靠外来订单以及廉价的人力资源、低廉的原材料、出口退税政策补贴等方式获得企业利润。

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来订单减少、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与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以及国外经济萎靡等影响,使得加工、OEM等企业失去了原有的利润来源,出现了严重的依附性风险

(二)产品链低端价值的利润风险   商品一般分为研发、制造和销售三个阶段,在这个价值链中,研发和销售阶段的附加值高,而制造阶段的附加值较低,附加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利润的高低。

一般来说,制造环节的利润大体上只有总利润的5%—10%。

在较低利润空间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获得的仅仅是维持生存的保障。

从短期来看,选择贴牌生产可以满足某些企业眼前短期的利益要求,但是难以保证企业长期的持续发展,由此导致行业整体发展缺乏后劲,依赖性逐渐增强,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三)核心技术和市场缺失的竞争力风险   体育用品制造业选择贴牌生产的方式必将使其缺乏核心技术。

依据弗农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大多数跨国公司委托加工或者贴牌加工的产品是在其产品达到了成熟阶段之后才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选择贴牌生产企业不可能获得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企业竞争能力极其微弱。

另外缺乏销售市场也是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

由于贴牌产品生产出厂后按照合同全部返还给品牌厂商,品牌厂商直接面对最终的消费群体,这样必然导致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不敏感,企业的前途命运几乎掌握在外来委托的品牌企业手中。

(四)产品标准差异性和涉外法律的风险   以OEM生产模式为主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产品标准差异性和涉外法律的风险

首先,外向度比较高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虽然与国外跨国公司或者企业签订合同,按照国外跨国公司或者企业产品标准要求生产产品,由于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工艺和工人技术水平等主客观原因,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产品标准的差异性,国外跨国公司或者企业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或短缺而无法按期付款后,他们必定会以产品标准不符合要求等各种理由拒绝付款,由此给企业带来风险和经济损失。

其次,外向度比较高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或者企业签订加工生产之后在国外销售产品,如果发生类似产品知识产权等涉外法律纠纷,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之对国外法律不熟悉,往往造成被动局面,遭受经济损失。

金融危机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风险防范策略。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