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凡,为国际象棋而生_国际象棋侯逸凡

2011年1月8日,一名文静温和、名叫侯逸凡的16岁姑娘出现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作家纪思道用了“中国崛起,将军!”的题目来专版介绍她。

文章认为,假如有一张面孔可以代表“中国崛起”,那么这个人既不应该是某一位政治人物,亦非互联网大亨,而是这位获得了国际象棋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世界上最年轻的女孩。

有人用最近流行的凡客体这样记录侯逸凡:“爱下棋,爱刷新各种纪录,不爱打游戏,爱facebook,也爱魏晨、刘翔,我不是神童,不喜欢被称为天才,我是最年轻棋后侯逸凡

”   被《纽约时报》称为“新中国脸”的侯逸凡像极了一个邻家女孩。

明黄色的羽绒大衣配着蓝色米老鼠牛仔裤,头戴紫色帽子以及小花围巾,短发、大眼,脸颊上留有很多青春痘的痕迹。

五岁结缘国际象棋   1994年出生在兴化的侯逸凡,3岁时喜欢上了玻璃球作棋子的六角跳棋。

一个个玻璃球晶亮通透,嵌着五颜六色的花瓣。

做桥、借桥,执子跳跃,侯逸凡很快迷上这种游戏。

既然女儿对下棋感兴趣,那就让她挑一种棋来学习。

跳棋是跳不出名堂的,侯雪健带女儿去商场,看象棋、围棋、国际象棋

围棋的棋子太多,又只有黑白两色,中国象棋的棋子圆圆扁扁,敦实但没有灵气。

侯逸凡更喜欢捏着国际象棋中的马头,一“脚”将圆脑袋的皇后“踢”倒。

5岁半的侯逸凡因为喜欢国象的棋子而选择了国象,从此便踏上了学国象的路。

侯逸凡国象的相识我们与其说是一种偶然,不如说是他们之间有着一种不解之缘。

因为侯逸凡国象上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让我们不得不赞赏。

几乎从侯逸凡开始学习国际象棋的那一刻起,注定了兴化就不是侯逸凡的天地。

他们听说了山东齐鲁晚报象棋队的童渊铭老师教小孩儿有一套,于是,母亲王茜辞去了在医院的工作,陪伴女儿前往山东济南,开始了求学之路。

那一年,侯逸凡7岁。

他们一家三口在中国棋院附近租了一套小房子,两居室无厅,约40平方米,过着艰辛的北漂生活。

中国,总是不乏有人倾全家之力供孩子练体育的案例,侯家也是这样。

侯逸凡说,她的父母一直很开明,从没有逼迫过她练棋,也从没给过她任何关于成绩的压力,他们告诉侯逸凡下棋要专注于下棋本身,而不是输赢。

“在我父母眼里,孩子能够身体健康,开心生活就是最重要的。

侯逸凡说。

侯逸凡年纪轻轻就开始四处比赛,她的母亲王茜专门照顾女儿,因此,在很多赛场上见到侯逸凡,总有妈妈的身影陪在左右,有时不免也要抛头露面,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次世锦赛也不例外,王茜又是全程陪同,侯逸凡能够夺冠,自然有妈妈的一份功劳。

侯雪健也和妻子一样,几年前就辞去了在江苏老家的工作,为女儿来到北京生活。

目前,侯雪健主要在叶江川国象棋校工作,偶尔也在大赛的时候做一些组织工作和杂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也是半个圈里人了。

”   不仅是父母,叶江川也对侯逸凡关爱有加。

2004年,叶江川履新中国棋院国象部主任,事务繁忙了许多,但还是专门在自己办公室内给侯逸凡准备着棋盘,随时指导。

随着国象联赛的日益红火,叶江川的事务越来越多,2006年他又亲自选择了年轻高手特级大师余少腾担当侯逸凡的“助教”,余少腾不辱使命,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全力陪伴侯逸凡“东征西伐”,助她不断提高。

侯逸凡说:“我们在土耳其时非常团结,氛围也非常好,叶老师、余老师帮了我很多,几乎每天他们都研究到很晚,觉也没怎么睡,辛苦了!”      棋坛封后   在过去11年国象生涯中,“最小”是伴随侯逸凡最多的字眼之一。

11岁,她成为参加成年国象赛事世界年龄最小的棋手;13岁那一年,她囊括最小成年组全国冠军、最小成年组世界冠军(团体比赛)以及世界最年轻女子国际特级大师;14岁成为世界女子棋手中最年轻的男子特级大师、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年轻的亚军,世界排名也随之上升为第三。

2010年末,在土耳其举行的2010年女子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上,16岁的侯逸凡继谢军、诸宸、许昱华之后,成为中国第四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也是世界上最年轻国象棋后

这个胜利让侯逸凡成为2010年末中国体坛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不仅是侯逸凡人生最重要的一顶桂冠,也是中国国象史上意义深远的一冠,意味着在谢军、诸宸远离,许昱华半退役之后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女子国象拥有了真正意义的新领军人物。

更让人兴奋的是,在侯逸凡身旁,还有多名年轻棋手并肩作战,这也是前几位棋后从未经历过的“胜景”。

侯逸凡下棋总是让人感到很放心,一坐到棋盘边上,这个头发上还喜欢别着花卡子的女孩子便像钉在椅子上了一般,一双大眼睛紧紧盯着棋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如果,旁观者非要从她的脸上判断出什么的话,能够得出的结论恐怕也只有专注和坚毅的神情。

对局过程中,无论她的棋局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小姑娘都是一个状态:眼睛紧盯棋盘。

侯逸凡临场的对局记录能令很多资深老棋手称叹,与大多数棋手在棋局优势时笔迹端端正正、劣势时缭乱不堪相比,这个16岁女孩的记录纸透露出的只有一贯的整齐和大气。

中国国象队总教练叶江川说:“侯逸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大气,心理素质好,因此胜负对她影响不大。

每个人在取得世界冠军的前一夜或者在这么一个阶段,都要经受一种非常严峻的心理的挑战。

她能够克服这样一个极限,达到成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她才16岁。

”所以叶江川也相信,以他对侯逸凡的了解,夺冠后,侯逸凡亦能保持这种心态,成为继谢军后,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又一领军人物。

2009年12月,2010年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在土耳其的安踏基亚举行。

这不是侯逸凡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两年前在俄罗斯,14岁的侯逸凡在决赛中不敌俄罗斯选手科斯坚纽克,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世锦赛亚军”。

那也是侯逸凡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棋后离我如此之近,她就坐在我的对面。

”   2010年夏天,在海南与棋王卡尔波夫一战,侯逸凡五和一负输了,但却从老棋王身上学到不少。

国象界,同级别的男棋手水平普遍高于女棋手

下棋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数学计算,相较于女棋手,男棋手的战略思维更深刻,更注重大局,这是性别造成的差异。

叶江川坦言。

所以在国象界,好的女棋手经常和一流男棋手对抗来磨砺棋艺,比如最传奇的女棋手小波尔加更是多年来只参加男子赛事。

现年51岁的叶江川也是从与四届世锦赛棋后谢军对弈开始他的教练生涯。

卡尔波夫对弈的最后一天,侯逸凡特地约老棋王聊天,“他认为我对残局的把握不是很好,对局势的判断也需要提高。

”而这两点正是卡尔波夫所擅长的。

在每盘比赛结束后,两人都要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复盘,卡尔波夫给了她许多建议。

“此外,他还推荐了许多国象类的书籍,有一些是理论的,也有一些是学习国象历史的,这都有助于我下棋时运用更好的策略。

”   “侯逸凡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棋手,特别是在战术方面非常聪明,我肯定她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冠军。

”   5个月后,卡尔波夫的预言成真。

中国崛起的面孔   2011年1月8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撰文,用了“中国崛起,将军!”的题目来专版介绍侯逸凡

文章认为,假如有一张面孔可以代表“中国崛起”,那么这个人既不应该是某一位政治人物,亦非互联网大亨,而是一名文静温和、名叫侯逸凡的16岁姑娘。

侯逸凡的成功代表着中国正借助大量投资教育及人力资本,以加大其对全球各个领域的影响。

拿破仑当年曾预言“中国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撼。

”现在看甚至与中国关系不大的种种领域,也都在证实这一预言的实现,比如国际象棋、篮球、稀土、太空探索以及核研究。

侯逸凡正是这一过程的例证。

中国,可能不到百分之一的人下国际象棋中国也从来不是国际象棋强国。

但从1991年起,中国已产生了4位世界棋后,而1994年出生的侯逸凡是迄今最有希望的一位。

这位采访侯逸凡的作家,曾和侯逸凡下了一盘棋,但在走到第21步时就落败。

就在退后一步两人互换位置,侯逸凡接过对方那个看起来不可能翻身的局面后,却照常赢了下来,这使得作家对小姑娘更加敬佩。

侯逸凡14岁时已成为获得男子特级大师的世界最年轻女选手,不知道这么年轻的她今后还有多么出色的表现。

通常而言,女性在国际象棋领域和男性的差距巨大,但侯逸凡可能成为一个例外,她将来会挑战男子的权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许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热衷于教育和自我提高,同时在自律和勤奋工作――中国人称之为“吃苦”的方面表现卓越。

侯逸凡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都不会下棋,但就像中国的其他独生子女父母一样,他们对她倾注了关爱。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重男轻女的国家,如今他们为男孩和女孩提供一样的机会。

侯逸凡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她到处求学,吃了很多苦后终于冒了出来。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要全方位挑战美国全球“第一”的地位,或许尚需很长一段时间。

但在一些个别领域比如汽车和女子国际象棋等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全民族致力于教育、机遇和吃苦的决心,正是我们西方人可以努力学习的品质――当你被侯逸凡将死之后,你就会明白。

历程评述:   在谢军和许昱华口中“为棋而生”的侯逸凡,在启蒙教练王宪看来,却是不懈努力的成果。

一般小孩最贪玩的十一二岁,侯逸凡不用人逼迫,也不用教练督促,无论是否是在训练时间,自己都会呆在训练室里抱着 《情报》(国际象棋专业书籍)打谱。

王宪说:“侯逸凡从接受启蒙到成为全国冠军,我家有2000多局的记载。

这是‘天道酬勤’啊!有天赋的孩子也许不少,而有天赋又肯勤学苦练的孩子却不多,这样的孩子注定终将会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最闪亮之星。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