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气象兴起背景及进展脉络

摘要:气象服务商业化是各国因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服务需求倍增的新形势的必然结果,它肇始于20世纪40 、5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80 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快速发展,于今凭借WTO的威势正频叩我国气象部门尚属自我封闭的大门。

从半个多世纪历史发展脉络和发达国家发展现状比对的宏阔视野,辨析商业气象兴起的背景和动因,概括“商业气象”的涵义,描摹商业气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应的在发展水平上各具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商业气象的进展脉络

关键词: 商业气象;背景辨析;阶段性特征;进展脉络      一、狭义的“气象经济”概念      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起步于20 世纪40 年代,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气象服务需求的逐步增大,商业气象服务也渐次向宽、广、深全方位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商业气象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正面提出后,我国气象部门内部讨论过“气象经济”(Meteorological Economy)一词,这是一个涵义远超“商业气象”概念的内涵丰富而深邃的概念。

所谓“气象经济”,目前业内(气象部门和同好专家)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靠气象科学技术影响和发展的那部分经济成分,也可以通俗地说由气象信息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至少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经济活动。

这里的“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包括气象部门有针对性的提供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应用分析、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以及一些媒体或服务商借助气象部门的合作,主动进行的有偿传播深加工、精加工气象信息服务活动。

这里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即是笔者所论的“商业气象”。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按气象服务费用的支付属性,将气象服务分为基本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商业气象服务

基本气象服务指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灾害性天气(洪水、台风、海啸等) 预报、警报等气象服务;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支付,产品向公众提供;有偿(或成本回收)气象服务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其所需的气象信息产品,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由用户支付;商业气象服务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可使其获增值效益的气象信息产品,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先按气象服务费用的属性,将气象服务分为公益服务和科技服务,再按气象服务的对象 将公益服务分为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 将科技服务分为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公益服务中的决策服务是指为政府领导抗灾救灾、制定发展规划、组织经济开发和安排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公众服务是指利用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气象服务

公益服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高度共享,一旦发布即为全社会所有人共享,如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科技服务中的专业服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如行业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提供的各类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如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部门的服务

专项服务是指为国家、地方某些重点建设项目以及重大政治社会活动所提供的针对性气象服务, 如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三峡工程气象保障服务等。

综合技术服务是指各级气象部门发挥自身信息、技术、设备、科研和人才优势,向社会提供的技术性的服务,如避雷防雷工程设计、安装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开发等,这类服务气象部门向社会的科技辐射。

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所论的“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以及我国气象部门目前划分的“科技服务”(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皆可归于“商业气象”一词的涵义。

我国气象部门之所以一开始就倾向于“气象经济”一词而没有选用“商业气象”一词,既有当时改革的局限性进展在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阶段性表述所限,也有其不言自明的行业背景因素和未便明说的利益考虑。

为巩固和扩大自身在政府系统和社会发展架构中的地位和影响,为争取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关注,气象部门必然倾向于这种涵盖宽广、形象正面、能充分凸显气象部门不可或缺作用的“气象经济”概念,而不宜也不愿选用涵义较窄、易发争议的“商业气象”概念。

应该理智而清醒地看到,由于“气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依据气象信息进行的决策在决策理论中属于不确定型决策。

在这种不确定型决策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一个难度较大且又很专门的问题。

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价不像做数学物理习题那样存在着确定无疑的答案以资对照”,这正是为什么目前国内关于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出现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无法采用广义“气象经济”一词中“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一层涵义来证己服人。

在广义“气象经济”一词中的“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经济活动” 就是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可通过市场机制的精确衡量,这样更易消弭歧义,避开来自部门外的质疑和纷争。

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这些年抱以浓厚兴趣并几番起伏、断续热论的“气象经济”内涵,更多关注的可能恰是广义 “气象经济”内涵中“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经济活动”即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现象。

非同道中人的芸芸众生恐怕不易跳出具体经济现象超然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领悟“气象经济”——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系统整体经济效益——这一层面的内涵。

从此点观之,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是广义 “气象经济”的一个细分概念,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气象经济”。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作      商业气象服务于20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率先在发达国家起步,80 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快速发展

它是气象信息固有的经济特性使然,是各国因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服务需求倍增的新形势的必然结果。

它有赖于科技进步的强力助推,是伴随着信息经济发展同历变迁和起伏的。

气象服务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如电视天气预报、电话天气应答、各种印刷品等), 最终提供的都是“气象信息”。

20世纪70 年代以前,信息服务以无偿为主,70 年代以后,信息服务开始由无偿向有偿转变。

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是“气象服务经济效益”。

1977年,美国图书信息界经过激烈的辩论,一度否决了《免费获取信息的决议》。

尽管该决议经修改后最终仍获通过, 但这次否决表明传统的无偿信息服务的观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1984 年9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42 届国际文献联合会上,有偿信息服务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商业气象服务的概念得到正面确立。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