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开放与生成的语文新课堂

古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课前预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我们不应忽视精心的教学预设。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过于注重“教学设计”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过于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这种“照本宣科”、唯“教学预设”至上的课堂教学,表现出了相对的封闭性。因此,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除了关注课前精心预设之外,更要关注课堂教学开放生成,要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追求开放生成语文课堂的缘由。

1.各种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都给教学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同时教学本身也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学生学习过程的估计等。正是由于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我们的课前预设不过仅仅是一种“预设”罢了,要想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精彩起来,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鲜活起来,我们必须关注课堂生成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开放课堂

2.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呼唤开放生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等。然而,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照本宣科”、“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课堂中是无法得到体现的。因此,我们呼唤开放生成的新课堂。只有在开放生成的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具有可能性;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落实;课堂活力才能得到真正凸显。

二、构建开放生成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1.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的不足在于把教学当作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师问生答的过程,学生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教学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泯灭的儿童好问的天性。事实上,问题才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才是启发智慧的关键,没有了问题就没有学习的欲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唤醒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我们的课堂上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富有生命活力。小语界的许多名师都特别重视这一点,他们总是尽量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质疑问难,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思考解决问题。他们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开放课堂环境,因此,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智慧与智慧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对话。

2.有效利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就是在课堂上突然发生的、与课堂教学没有关联的一些事件。“偶发事件”的解决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偶发事件”通常是采用化解、转移、压抑等方法消除其对课堂教学的干扰。然而,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偶发事件”一般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利用,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依稀记得有这样一则案例:教师正在教学《游园不值》,突然,一个学生推门而入,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在短暂的骚动之后,教学进入了正轨。当讲到“小扣柴扉久不开”时,

师:诗人这里为什么是“小扣”?

生:因为诗人不想破坏了这美好的环境。

生(刚推门而入的学生):因为诗人是来拜访朋友的,所以“小扣”,体现了诗人很有礼貌。

师:是啊,诗人去拜访朋友,如果直接推门而入多不礼貌,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要向诗人学习。

该生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大发脾气,严厉批评该学生,也没有对这件事情置之不理,而是利用这次“偶发事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顺学而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此时,教师切不可以以一个标准“一刀切”,而应尊重其“独特体验”。当然,在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老师更不能一味否定学生,而应该顺学而导,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解。以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教学案例《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

师:我们刚才听到的两段,一段是写园子里的昆虫,一段是写园子里的花。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生1:是“乐园”。

生2:是“生机勃勃”的园子

生3:是“美妙”的园子

生4:我认为是“充满童趣”的园子

生5:是“无拘无束”的园子

生6:是“热情”的园子

师:你说什么?老师没有听清楚,你把你想说的写到黑板上。(生板书)。

师:热情园子,没听到过,请你说说理由。

生6:这个园子很欢快。

师:欢快叫热情?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7:我认为这个园子好像一个人一样,伸出热情的双手迎接了我、拥抱了我,所以说它是热情园子

师:你读出了独特的味道。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用“热情”来形容“园子”,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薛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以此为引子,顺学而导,实现了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教出了一份精彩。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理念、践行新理念,要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努力构建开放生成的新课堂。我们都应该坚信“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