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粘土岩溶地区嵌岩桩成孔方法的探讨及注意点

摘要:本文从多种施工工艺对比探讨岩溶地区嵌岩桩的成孔方法,以及在成孔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事故,并分析产生事故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理措施。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嵌岩桩、灰岩岩溶、干孔灌注、事故的原因、预防措施、治理方法   岩溶发育地区的地基处理,一直以来是处理的难点,尤其是红粘土的土性、地下溶洞的发育和灰岩岩面的起伏不平,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根据地下水位的位置,可采用两种方法成孔,如地下水位较高位于土层中,则要采用水下成孔的方法,反之则可采用干成孔的方法了。

干孔成孔法,比较方便直观,对质量问题比较容易控制,尤其体现在嵌岩桩上,对孔底岩石的完整程度和嵌岩深度,都能直观反映。

干孔成孔可采用机械成孔与人工挖孔两种方式,选择哪种成孔方式要综合考虑(如当地的地层条件和天气气候情况)。

如广西某工地,地层条件如下:   ⑴层:红粘土,褐黄~棕红色,硬塑~坚硬状态,切面光滑,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表层多为耕土。

该层偶见角砾及碎石,分布不均。

属中压缩性土。

⑵层:红粘土,褐黄~褐红色,可塑状态,切面光滑,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该层偶见角砾及碎石,分布不均。

一般属中压缩性土。

⑶层:红粘土,褐黄~褐红色,软塑状态,切面光滑,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该层分布不均,局部缺失。

属高压缩性土。

⑷层:碎石,杂色,粒径一般2~6cm,含量50~60%,一般为中密状态,粘土充填,该层仅局部有分布。

⑸层:灰岩,白灰~灰色,微~中风化,隐晶质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裂面见褐黄、褐红色浸染。

岩石一般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局部呈块状,岩芯采取率在80%岩石以上,属坚硬岩。

⑸1层:灰岩,白灰~灰色,一般为中风化,隐晶质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破碎,岩芯采取率一般在20~40%间,且岩芯多呈块状。

在该层中局部有溶洞,一般具充填或半充填,充填物为红粘土,局部含碎石及角砾,褐黄色,软塑~可塑状态,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

工程前期少雨,土层段采用旋挖钻成孔岩石段采用人工入岩。

这种方法容易产生的问题是:(1)偏孔,土层成孔速度快,但遇有含砾石的土层就不容易进尺了,特别是对那种在孔中呈现探头石头状的砾石,很容易造成钻机偏孔。

(2)缩径,再有该地层中与岩石接触部分的土层成软塑状态,放置一段时间马上产生缩径,再者下面人工接力成孔的时间如再加长,缩径情况就更严重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还不好协调,因为人工在清理完孔底岩石后,上面的土层已经产生缩径了,如这时再采用旋挖钻机回钻扩径,孔底产生的扩孔虚土,容易产生“扯皮”,如采用人工扩孔,一是半空扩孔不太容易操作,二是增加缩径这段土层的双重计量工作量。

(3)雨季孔壁坍塌。

红粘土的胀缩性主要表现为收缩,收缩率一般为2.5%~8%,最大的达到14%,再加上红粘土裂隙的影响以及裂隙发展和复浸水的影响,使得桩孔内壁的土层容易剥落、坍塌。

尤其是进入雨季,这种情况就尤为严重。

中间孔壁土层的坍塌,对下面清理岩石成孔施工人员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填至塌孔处的上方,人工重新灌注护壁开挖下去。

这时用回填土灌注护壁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回填土并不密实,比较“虚”,尤其是对于孔壁坍塌扩孔比较严重的,在打完上节护壁后,对下部土体进行护壁扩径时,上节护壁容易产生脱节(见下图),造成事故。

这时需要事先安置好钢筋拉网,并用钢筋或锚杆固定于孔壁中,确保安全。

相比上述这些情况,对广西靖西这个工地而言,这边的土层、这边的天气情况,嵌岩桩再用机械结合人工成孔方案是不太可行的。

最好采用人工成孔,并从孔口往下进行砼护壁

第一节砼锁口护壁应比下节护壁厚100~150mm,并高出地面20cm以上,便于挡水和定位。

虽然这样单桩成孔时间要长一点,但对于此工程的这种条件,比来回返工要快速经济的多。

干孔人工岩石部分的成孔,也有很多要注意的点,因灰岩较硬,用风镐很难凿进岩石,只能采用孔底炸药小爆破形式(俗称放炮)。

此处灰岩面高低不平,基岩倾斜较严重,或有临空面,犹如山体的悬崖峭壁。

图一            这样的基岩面情况很普遍,给人工嵌岩成孔造成很大的不便。

灰岩面接触的土层特别软弱,有的还有土洞发育,如下图这种情况,   图二      岩石壁较薄,爆破岩石容易破碎坍塌,而上面的软弱土层在没有下面岩石的支撑后,开始大面积的塌落,最后形成危险的大洞,工人继续在下面爆破入岩就相当危险了。

遇到这种情况,无法准确判断什么时候开始全断面入岩,最好是事先打好混凝土护壁,尤其对岩石坍塌后出露的软弱土层护壁之间的搭接长度要适当加大。

像上面图二中,半岩半土的岩石临空面,像地上山体的悬崖峭壁,灌注护壁要注意,一般工人为图省事就只打一半护壁,就是有土的一侧灌注护壁岩石一侧就不打了,护壁直接连接到岩石一段,这样灌注护壁相当危险,因为护壁只有一半,那他的受力就很不均匀,很容易被一侧的土体挤垮,造成事故。

所以岩石部分也要扩径打上护壁,必要时也可在孔壁岩石上进行爆破,不过要控制好药量。

爆破方案的制定,要严格按爆破规定进行操作,炮眼的数量、炮眼的深度,雷管的安放位置,炸药的药量等。

此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下山体起伏不平,一次爆破很难满足嵌岩要求,多次爆破容易成孔壁的坍塌,所以对倾斜岩层的爆破,控制好药量和钻孔的位置,要以风钻垂直于斜岩面钻出炮眼炮眼数量依据面积而定,一般直径为1m孔径的平整孔底,钻5个炮眼就可以,中心一个,外围四个,这四个炮眼布置在中心离孔壁大约2/3的地方(如果要对有灰岩的一侧孔壁灌注护壁炮眼的位置就要偏靠孔壁一些,这样有利于打护壁),5个炮眼的药量以一斤为宜,既能达到松动底部岩石的目的,又不至于扩大孔径或有爆破碎石从孔底飞出。

炮眼钻入的深度根据需要的嵌岩深度而定,一般多钻入10cm就可以。

雷管位置的安放也是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而定的,如雷管安放在炮眼的上部,炸药主要集中于下部,这种放法,俗称叫“俯地炮”,就是对孔底岩石的下部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对下部岩石的破坏力较大,有利于开挖掘进,缺点就是容易使下部岩石破碎严重,没法再用物探等方法对地下岩石进行检测。

如果这时入岩已接近收尾阶段,再放一炮就满足嵌岩要求了,这时爆破就要采用俗称“冲天炮”的方法,把雷管放在炮眼的底部,炸药装于上部,这样产生的爆破力主要是向上的,减少对底部的冲击力,也就减少了底部岩石的破碎,有利于下步检测工作的进行,此种爆破法的缺点是容易冲击上部的护壁,对护壁造成损坏,所以接近岩石部分的护壁质量一定要控制好,以免受损怀。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⑤层灰岩中存在大小不等的溶洞,为保证构筑物的安全运营及稳定性要求,按规范必须保证桩端下3倍桩径范围内无软弱夹层和溶洞分布,所以要应用物探手段探明溶洞发育情况。

对地下溶洞的探明,干孔法的优势在此显而易见,不仅能清晰的看见嵌岩的情况,而且还能全断面的探明孔底地下溶洞的发育情况。

这对水下成孔灌注桩来说可是没法比的,没有直观性,嵌岩深度不好控制,唯一的一个参考条件就是在该桩位处的超前勘察钻孔,像上面图一的第一幅图和图二的第一幅图,对超前钻孔来说,早已经到岩石了,但在真正施工的时候,却还远远没有满足嵌岩的要求,判断起来有很大的难处,容易留下质量隐患。

参考文献   [1]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