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理论分析

【摘要】 文章根据会计准则和文献中的资产、公允价值定义,通过理论模型建立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关系,运用模型分析了资产减值的判定和业务处理过程,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旨在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当会计准则希望通过概念框架统驭、指导具体准则的同时,概念框架自身的定义尚需进一步理顺,以免产生歧义,因此准则制定者和准则执行者的沟通机制十分必要。   【关键词】 会计研究会计准则资产减值      一、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二条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上述规定,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中,确定可回收金额是核心,而要确认可回收金额,需比较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个数值。两个数值中较高者一俟确定,是否进行资产减值(定性)、需要减值多少(定量)的问题即可确定。那么,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如何正确应用准则,避免实务操作中出现无序现象?上述问题尚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理论回答。 论文网      二、文献回顾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的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这一定义来看,资产计量需反映:资产的过去信息,即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的现在信息,即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产的未来信息,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从计量技术上,资产应当按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方式计量,但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资产计量存在变化可能,如果持有期间的预期经济利益低于初始计量时的预期经济利益,就会发生资产减值。我国关于资产减值的文献集中于盈余管理,也有文献研究资产减值基本理论。   (一)盈余管理   2006年准则颁布之前,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文献集中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研究。例如,罗世全(2000)研究1999年度沪市438家上市公司发现,资产减值的追溯调整行为存在保牌、保配的盈余管理动机;李增泉(2001)的研究发现,具有扭亏、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会选择增加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具有巨额冲销动机的上市公司会选择增加未来期间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赖朝晖(2003)和薛爽等(2006)的研究发现,亏损公司和扭亏公司具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Shimin Chen等(2007)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转回行为表明,资产价值的回升和报告动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转回行为均有影响,结论说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一定能带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论文代写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不能转回,有文献研究了该项规定的效果。例如张然等(2007)与王建新(2007)的研究发现,准则实施前,上市公司没有集中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对该类计提更加谨慎。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有助于资产减值更好地反映其经济实质。   深入细究可发现,上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分类管制措施并非绝对有效。例如构造交易,将长期资产全部转出,按照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处置时全部由相反方向(借方)转出,通过这一处理,企业仍可调整利润的。比较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后者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利润,并不直接伴随现金流或其他实物资产的变动;前者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利润,一般直接伴随现金流或其他实物资产的变动。根据这一区别,调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方式相比较调整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方式,前者的利润操纵成本会高于后者。李享(2009)以及罗进辉等(2010)的研究找到了新准则体系实施后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二)资产减值基本理论   相比较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资产减值基本理论研究文献较少。张为国和赵宇龙(2000)主要介绍了FASB颁布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概览情况;周中惠和罗世全(2000)的研究认为,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计量上需要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资产减值计量符合这种计量要求。毛新述等(2005)明确了资产减值属于资产的后续计量,与资产的初始计量历史成本计量不同,因而主要采用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 代写论文   总结上述文献,关于资产减值基本理论,尚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资产减值准则涉及的计量概念及其应用上继续研究。      三、理论模型      本文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建立理论模型,探讨资产减值理论问题。笔者将时间分为过去(past)、现在(now)和未来(future)(如图1所示),考虑一个两期的情况,时点分别为—1,0,1,假定没有流动性问题。财务会计报告是报告现在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报告过去到现在的经营成果(利润表)和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   (一)定义   按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资产定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假定企业在时点—1时购入某项资产A,其购买价格为PA,在时点1资产A到期,企业进行处置。   定义1: —1时A的入账价值为V—1,0时A的账面价值为V0,1时A的账面价值为V1。   定义2:—1到0期间的折现率为rp,0到1期间的折现率为rf。   根据Grossman和Hart(1986)、Hart和Moore(1990)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资产定义,将特定权利的定价定义资产A在企业持有期间带来的经济利益,将剩余权利的定价定义资产A到期处置带来的经济利益

代写论文   定义3:0时A带来的经济利益为S0,1时A带来的经济利益为S1,资产到期处置值为R,其中S0和S1为特定权利的定价,R为剩余权利的定价。   (二)模型   理想状态下,市场既可以对特定权利定价,也可以对剩余权利定价,按照资产定义,三个时点的资产账面价值为:   在时点—1,资产A的入账价值与购买价格相等,PA=V—1,企业购买资产A时的入账价值等于特定权利的经济利益现值与剩余权利的经济利益现值:   比较(3)与(5),可得:V0(1+rf)—S1=V1=R,等式左边表示资产A由时点0经过一期到达时点1时账面价值,等式右边表示资产A到期的处置值。      四、理论应用      本文将资产减值中的公允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过模型建立联系,并以此分析实务中的资产减值处理中国论文联盟问题。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