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学历史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无疑会给研究性学习以极大的帮助,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与学习场景,增强其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从而促成其探究的成功。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笔者根据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和信息技术条件几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体验角色。

(一)历史法庭。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演示当今法庭审判的各个环节,继而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开设历史法庭。通过“原告”、“被告”“律师”和“法官”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历史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如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审判”袁世凯,“原告”列举袁世凯的种种罪行,“律师”竭力为被告辩护。

(二)课堂辩论

课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历史背景,演示大学生辩论赛的各个环节(双方代表陈述意见——自由辩论——总结陈词——非辩手同学发表见解——评审员评判——主席宣布评判结果),课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刊搜集资料,几周之后举办课堂辩论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使他们初步掌握辩论的方式与技巧,而且提高了他们运用史料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如在学戊戌变法时,可围绕“谭嗣同该不该逃走”展开辩论;在学世界现代史时可围绕“战争与和平,哪一个是历史的主流”展开辩论

(三)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之一。因为学生为了演好小品,事先要在课外做一番“研究”。教材肯定是他们首先要精读的,然后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视频、文本材料,进一步研究、发挥想象、编写剧本,还要不断扩展剧本。他们的表演是对历史地“再创作、再表演”。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他们剪辑的历史背景视频文件,以渲染气氛。如笔者曾指导学生表演“文成公主入吐蕃”、“南宋朝廷”等小品

(四)“实事”报道。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穿越时光隧道,像记者那样对历史事件进行报道,使他们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他们想象及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如在学习屈辱史时,教师学生结合史实观看电影《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对图片、实物、材料、遗迹等历史画面进行合理地想象,选取某一内容撰写“新闻稿”。如学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事实报道”,播报自己撰写的新闻稿“北洋水师苦战黄海大东沟,志远舰邓管带昨日殉国”,还配有自制的幻灯片演示文稿,有力地揭露了侵略者残暴的罪行。

二、贴近生活。

(一)流行歌曲。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我们可以把这一点利用到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去。如在讲世界古代史古巴比伦王国时,可让几位学生在班上表演小合唱——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

伴随着歌声,教师把歌词中涉及的历史画面一幅幅地展现到大屏幕上,指导学生从歌曲中总结历史知识。

(二)越洋邮件

越洋邮件学生学习了某段历史后,教师指导学生给假想的国外同龄朋友起草一封邮件,可以以文。

本、音频、视频等任何形式。如告诉异国同龄人你所知道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件,痛斥日本右翼分子在历史教科书中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歪曲的行为。再如和美国中学生交流古代中国及现代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因为美国的中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宋史。起草越洋邮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以致用的信念,还可使学生利用这种活动收集、整理、总结历史专题知识。

(三)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乡土历史的资料对当地学生来说不仅便于收集和整理,而且可以涉及尚未开发、完善的内容,对于“地方志”的文献收集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乡土历史的内容可涉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自然资源、建筑风格、人口变迁、教育状况、特色产业等各个主题。学生在完成收集工作后,把相同主体的资料进行汇总,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在全班及全校进行展示,激发广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Joseph D .Novark,D. Bob Gowin. Learning How to Lear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P2。

[2]刘宏武.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案例[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P168。

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技术支持下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学历史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