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下一句是什么_那个年代的公子和才子

上个世纪40年代,廖仲恺先生的大公子廖承志,在周恩来麾下工作,周恩来当年在黄埔军校时与廖仲恺是同事,廖仲恺是党代表,周恩来是政治部副主任,后升任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长。

周恩来应该是廖承志的叔叔辈,故廖承志周恩来很随便。

1948年4月下旬,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率队驻扎在邯郸涉县的东西戍村。

五一国际劳动节快到了,廖承志向中央请示工作。

周恩来发电报请示:“五一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屁要放?”    周恩来看了电报一笑,说:“这个小廖,吊儿郎当的!”后来,在西柏坡低矮的民房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五大书记,看了廖承志的电报,哄堂大笑。

是啊,也就是廖大公子敢这样做!自从看到这则逸事,我就特别喜欢廖承志

画家陈丹青发表在《新周刊》上的牛文《民国范儿》里,特别推崇廖承志的做派,说他有民国范儿、有民国的气度,是个十足的“老爷”。

不像现在,再高层的官员学者也是从小科员一路看眼色混上来的,谈吐气象,自是不济。

我在报刊上看过好几张廖承志的像片,从面相上看,廖承志就是那种很会搞笑的人,资中筠在回忆廖承志文章里也说他是个非常幽默的人。

世家子弟嘛,第一代民国老革命的公子哥、大少爷,随便惯了,哪能没点个性啊,他决不会活得像小公务员那么谨小慎微。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蒋经国主政,中央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台统一战线,先以廖承志的名义给蒋经国写了一封文言文的公开信,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结尾说“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

用老百姓的话说:“小蒋”和“小廖”是一起玩尿泥长大的伙伴。

后来,中央准备让廖承志出任国家副主席,加大对台湾的影响。

没想到,消息还未对外公布,廖承志因心脏病突然去世。

可惜呀!    说完公子才子才子就是乔冠华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951年6月底,周恩来亲自“点将”,让乔冠华参加停战谈判

乔冠华当时是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兼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任朝鲜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团高级顾问。

乔冠华等人从北京出发,时值盛夏,原以为停战谈判只需一两个月,大家都未带寒衣。

9月初,朝鲜半岛秋意渐浓,早晚凉了,而且谈判很可能是马拉松了,根本不知何时结束。

乔冠华着急了。

他提笔给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写了一封催办信,以打油诗的形式叙述了谈判代表团的辛苦:“开城秋深矣,冬装犹未至,……苦哉新闻组,鸡鸣听消息。

嗟我秘书处,一夜三坐起。

……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

……千万辛苦事,一一都过去。

究竟为谁忙,四点七五亿,遥念周总理,常怀毛主席,寄语有心人,应把冬衣寄。

”    这首打油诗中,最精彩的就是“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这四句,把好新闻比喻成“臭屁”,绝呀!还有比这更生动的比喻吗?不是才子,谁又能如此随手信笔写出这样的妙句?    乔冠华真是才华横溢,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乔冠华在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他的国际政论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比如《历史的报复》、《报复的历史》、《斯大林的大手笔》、《站在胜利的门前》、《沉寂不是和平》、《时代终究是变了》、《谜一样的马德里》等。

当年,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看了乔冠华的这些文章,大为赞赏,说:“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给非洲一位国家元首写贺信,让外交部起草初稿,毛泽东阅后不满意,说:“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血。

”然后点名让乔冠华起草,可见毛泽东乔冠华的倚重。

据说乔冠华年少时曾口出惊人之语:“天下文章李、杜、乔。

”这句话虽然言过其辞,但乔冠华自诩文章敢与千古诗人李白、杜甫相比,足见他少年时代的豪气。

其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性格于此也可见一斑。

可惜,乔冠华晚年在章含之的忽悠下,搞政治投机,栽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

外交部的老同志都说,倘若龚澎活着,乔冠华决不会摔这一跤。

最起码龚澎决不会让他去批周恩来

红岩村的器重提携栽培之恩,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所以,有知情者分析,别人批周恩来,对于已经吃透人情世故的周恩来,可能不是太在乎。

乔冠华这样自己一手提拔的“门生故吏”也参与其中,周恩来大概是伤透了心。

(摘自《新浪博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