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铜元双珍|甘肃造铜元

甘肃造币厂民国时期冯玉祥的国民军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兰州设立的。

当时军阀混战,甘肃钱荒,国民军占领甘肃并驱走“陇南王”孔繁锦后,用孔在天水造币用的设备,在兰州旧举院(今西关什字兰大二院住院部西侧)建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因国民政府推行法币而终止。

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主要铸造银元,铜元为银元辅币,铸造种类及数量并不多。

铸造银元之余,一是利用孔繁锦旧币模,铸造甘肃铜元一百文、五十文两种。

二是另刻新模铸造了双旗开国纪念币“二十文”、中华民国十七年伍枚”、甘肃造币厂五十文”三种铜元,其中最稀见、最珍贵的是后两种,被称为甘肃铜元双珍

中华民国十七年伍枚铜元简称“伍枚”,红铜质,外径34.8毫米,厚2毫米,重13克。

造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

正面主图为中华民国国徽青天白日,国徽中心为纪值文字伍枚”,国徽外为珠圈,珠圈外为勾连回形纹。

背面为孙中山正面半身像,上方环列文字中华民国十七年”(图l、2)。

此币虽无纪地文字,但根据甘肃民国十七年铸造的同样图案的银币来判断,应为其辅币。

两种币因铸期很短,铸量非常小。

从该币目前的发现及遗留情况看,当分为两个版别,一是光边,即币的边棱没有齿,另一种为齿边,即边棱有齿。

光边币比齿边币略重,图案雕刻略深,人物、字口都较深,刻画略粗一些。

齿边币较精美,人物、文字线条柔和,刻画细腻传神,人物眼睛炯炯有神,活灵活现。

尤其币边修饰工整、光润,剖面如盘状,精美异常,其雕工不亚于现代铸币,令造假者不能追其神韵。

伍枚”与同时期全国各省所铸铜元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该币是铜币上唯一铸有孙中山先生正面像的铜元,被台湾及港澳华人称为“国父像”币,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东南亚及港台地区,深受集币者喜爱和追捧。

二是其纪值文字伍枚”为全国仅有。

伍枚”相当于五枚十文或一枚五十文铜元,或五十文制钱,二十个“伍枚”可兑换银元壹圆。

在当时铜元中,有“壹枚”、“双枚”,而“伍枚”纪值,独此一家。

从目前留存下来的实物看,光边钱留存绝少,据推测可能属初期试铸币,后发现未滚边齿(当时铜元多有齿边),不合形制,又修版再铸,正式流通则是齿边币。

光边币日前的存世量,可能不会超过齿边币的二十分之一。

因而说“伍枚”珍贵,而光边“伍枚”更是珍上加珍。

笔者收藏钱币二十年,从“伍枚”的收集情况看,绝大多数出在甘肃临夏兰州以及周边地区。

这也恰好印证了一段史实,民国十七年甘肃临夏一带战事频仍,国民军主要用兵于临夏,“伍枚”刚铸出,和银币一起旋即用于军队,因而多留存于甘肃临夏兰州民间。

甘肃造币厂五十文”币,红铜质,外径36.5毫米,厚1.7毫米,重13克。

正面中央为中华民国青天白口国徽,外环珠圈,上缘“甘肃造币厂造”,下缘为“当制钱五十文”,左右分列十字星,背满章为一交叉双旗图,分别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图3、4)。

该币的最大特点是铸有“甘肃造币厂”字样,此为甘肃所有铜币中唯一有厂铭的铜币。

铸期大约比“伍枚”略晚,铸工比“伍枚”略粗,文字稍浅。

铸量和存世量比“伍枚”更少,也更珍稀。

主要发现于兰州及周边地区。

(责编:丁丑)。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