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 [我为《武林大会》进一言]

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的消息一经传出,霎时轰动了整个武林,我与广大的武术爱好者一样,怀着激动而欣喜的心情,观看了央视转播的实况录像。

结果,却感到有些不过瘾。

这次《武林大会》擂台赛的最大失误之处,在于规定了不准击打头部。

很显然,这是从安全角度出发而制定的规则。

然而,正是这条规则,违背了传统武术最基本的技击原理和规律。

我们大家都知道,头部是武术技击中主要的攻击目标。

它不仅是人体的薄弱部位,也是调动敌我双方两臂上抬,促使对方步法、身法和身体重心移动变化,产生制动效果和灵动空间的基础,以便双方在进攻态势及防守态势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对方的空档或失误,伺机施以相应的武技。

试想,如果不准击打头部,再不准击打裆部,那么剩下可以击打的有限部位只有胸腹部与小腿了。

如果对方将两臂死死地贴紧两肋,往台上斜身一站,随着你转,又该如何攻击或调动对方呢?我们不妨以开门八极拳擂台赛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极拳技击发力特点,主要是以进身靠打为其风格特点。

在参赛的数名选手中,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有一位从北京来的师傅,其身手敏捷矫健,具有较深厚的功底。

但由于受到不准击打头部的规则所限,低盘腿法又不为八极拳所擅长,当身强体健的对手与他对峙时,竟无计可施,情绪烦躁,只能设法与对方搂抱在一起,靠摔跤和拙力,自然难以取得优势,更无法施展自身的技艺。

正如韩建中教授所讲的那样,“看到的是他们相互搂抱在一起,打呀、拳脚呀,你这个门派的风格整个都没有体现出来,你的功力没有体现出来”(《武当》2007年第6期)。

这能怪谁呢?难道只能怪参赛选手的技击水平太差?我们是否该从规则上找找问题所在?   如何还原传统武术之本色,再现传统武术之风采?举办擂台搏击大赛无疑为最佳方式。

对此,我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我国传统武术擂台赛的原貌,是不分男女性别,不分年龄老幼,不分身高体重为特点的一种竞技活动。

因此,只要参赛者代表着武林界的某一门派或拳种,均有资格登台打擂,不应拒之门外。

二、古代擂台赛的禁打部位,仅是不准踢裆和戳眼。

也不限制拳脚肘膝和踢打摔拿等技法的运用,仅强调不准使用暗器。

我们可在效仿古人的基础上,再将后脑列为禁打部位,然后放开了打。

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出我国武林门派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搏击之术。

凡是能够登台打擂的选手,一般均具有较好的内功基础和抗击打能力。

为了安全起见,我建议参赛者都要戴散打手套。

这种手套露出掌心与五指,不妨碍各种手法和掌法在抓拿技术上的运用,亦能减轻拳击对头部五官和脸颊、额角等处的伤害程度。

三、古代的擂台比赛大都采用一场定输赢的淘汰制,而且不受比赛时间的局限。

在输赢的裁定方面,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

1、凡是被打下擂台者为输。

2、凡是被击倒在擂台上而无法站立者为输。

3、凡是被锁拿住而失去反抗能力者为输。

4、凡登台打擂者,在与对方交手后,若感到自身功力和技艺水平均不如对方,差距悬殊时,大都抱拳施礼而认输,不再硬撑,避免遭到不必要的伤害。

5、当进入争夺擂主的决战阶段,如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之际,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两名选手可并列为第一名,同为擂主。

四、由于我国武林门派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历史背景也不相同,因而在服饰装束方面,各门派均有自己的要求和特征。

只要登台竞技者不在服饰内暗藏硬物或利器,就不要横加干涉,应尽量提倡并推行武林服饰文化。

这也是传统武术擂台大赛的一大看点。

五、随着我国传统武术事业的逐步成熟,在举办全国性的重大擂台赛事时,应安排舞龙舞狮等庆典活动,以增添喜庆气氛。

舞龙舞狮很要功夫,也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

最后,我殷切希望武林门派的传人,应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筹备本门派技击人才,踊跃参加央视《武林大会》举办的擂台大赛。

中华传统武术的衰颓状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危险地步,但“第二个春天”毕竟到来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季节还会遥远吗!    (责任编辑乔汉)。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