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硬膜外血肿术后交通性脑积水临床分析

作者:金东,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徐勤义。

【摘要】 回顾分析20例硬膜外血肿术后交通性脑积水临床资料,认为蛛网膜下腔的炎性反应与脑肿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积极治疗能降低其发病率,对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脑积水;脑肿胀

我院自2001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硬膜外血肿150例,其中巨大硬膜外血肿20例,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5~71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钝器打击伤10例。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5例,3~5分15例。20例术前均出现脑疝,行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硬膜外血肿清除干净,脑肿胀明显,环池、四叠体池、脚间池及双侧侧裂池显示不清。术后第1次行腰穿发现均有轻度血性脑脊液术后5天内脑脊液红细胞均50×106/L,色清、透明,无颅内感染的发生。经头颅CT证实术后15~71天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

2 治疗与结果 20例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颅内压力选择不同的分流管进行手术。术后2周复查头颅CT,脑室明显缩小者16例;意识障碍明显改善者13例(65%);好转5例(25%);无明显变化2例(10%),其中有1例最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

讨 论。

本组20例巨大硬膜外血肿后期出现交通性脑积水术后脑脊液血性程度并不严重,而且无颅内感染。我们认为创伤后致脑肿胀和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使蛛网膜下腔完全闭合或严重受压,蛛网膜下腔缺乏有效的脑脊液的循环,使红细胞容易在该区域滞留、溶解,并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长期刺激蛛网膜后,使蛛网膜容易增厚纤维性变,容易使蛛网膜下腔闭塞,使脑脊液的循环受到严重的影响。脑脊液的吸收和静水压成正比,大部分通过蛛网膜颗粒吸收,还有一部分靠室管膜细胞吸收作用[1],当静水压高到一定程度时,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达到平衡,故外伤后脑肿胀早期出现恶性细胞毒水肿,晚期就很有可能出现交通性脑积水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