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后效应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抗生素效应临床应用;抑菌。

抗生素效应(PAE)[1]是指细菌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参考,忽视了药物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生素、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价值。

1 PAE产生的机制。

目前关于抗生素引起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其学说之一就是抗生素细菌短暂接触,可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抗生素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导致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学说之二是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系指抗生素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生素与白细胞协同作用,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2]。学说之三是适应性耐药,系指抗生素细菌接触后,可出现短暂的对第二次接触药物的杀菌作用减弱的效应,即在药物作用初期呈快速杀菌作用,继之为一段缓慢性适应性耐药过程,当细菌再次与药物接触时,其杀菌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当细菌药物脱离接触后,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可恢复。

2 PAE的临床意义。

PAE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帮助临床医生设计最佳给药方案,包括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改持续静脉给药为大剂量冲击疗法、改进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剂量与方法等。

2.1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给药间隔时间取决与其T1/T2、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杀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生感染时,血药浓度并无必要始终维持在MIC或MBC之上。在确定给药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时,PAE比单独使用时间更长,提示PAE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加性,可延长间隔给药时间。

2.2 治疗方法和剂量的改进 为了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临床常持续静脉给药,不仅患者难以接受,也给临床带来不便。根据药效学的特点可以把抗生素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两类,不同抗生素具有不同的PAE[3],当抗生素浓度大于MIC时即可测出PAE,绝大多数抗生素浓度增加PAE也延长,即呈浓度依赖性[4]。研究表明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或大剂量冲击疗法,同样能达到甚至优于持续静脉给药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有所降低,表明大剂量可增加组织穿透力及感染组织中抗生素浓度和药效。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一般T1/T2短,消除快,以往常采用连续缓慢静脉滴注方案,目前却主张快速静脉滴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因PAE较长,均可考虑1次/d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3 抗生素PAE临床应用。

3.1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但其消除速度快,T1/T2短,以往多采用连续给药或一日多次给药。因其只在细胞分裂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杀菌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所以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目前结合PAE,主张采用快速静脉滴注给药方案,将一次剂量药物浓度溶于约100 ml输液中,于0.5 h~1 h内滴完,即可在短时间内达较高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伴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物质。采用1次/d给药方案不能忽视患者自身因素对药物疗效果的影响,首先致病菌要对选用的抗生素高度敏感,其次患者要具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正常的吸收、代谢、排泄,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在此基础上用1次/d给药方案才是适宜的。

3.2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静止期杀菌剂,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等具有良好抗菌作用,但由于其明显的耳、肾毒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根据该类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具有较长的PAE和可诱导细菌适应性耐药等药效学特点,提出了一日量一次给药方案,可增强组织穿透力及感染组织中抗生素浓度疗效,同时由于谷浓度降低,能减少其耳、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抑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统一日多次给药相比至少疗效相等、安全性相同或更好、医疗费用降低、治疗药物监测更方便,值得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5]。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故肾功能不良者,不宜采用1次/d的给药方案,并要注意患者的耐受性。

3.2.1 庆大霉素 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后30 min~60 min血药浓度达高峰,T1/T2 1.8 h~3.5 h,成人一次静脉点滴80 mg,平均血药峰浓度可达4 mg/L~6 mg/L[6]。本品注射后24 h内有40%~60%药物原型从尿排泄。

3.2.2 阿米卡星 新近的研究表明,阿米卡星作用强弱与剂量成正比,毒副作用发生率与用药次数成正比[7]。根据阿米卡星具有PAE和浓度依赖杀菌效应特点,全日剂量单次给药后,排泄半衰期相对减少,总清除率增加,所以其耳、肾毒性相对减少,使用15 mg/kg全日剂量单次用药具有很大的药物首次接触效应临床获得满意疗效

3.2.3 奈替米星 孙淑娟等所做实验支持奈替米星1次/d给药[8],即奈替米星全日剂量单次给药比全日剂量2次给药的峰浓度明显升高,且峰时体内杀菌活性高于2次给药,谷浓度均低于2 μg/ml。

3.3 大环内酯大环内酯抗生素属生长期抑菌剂,研究发现[9]大环内酯类在药物浓度等于或大于MIC时才会出现PAE效应,且5~10 MIC时PAE最长。根据此类药物PAE的特点,在确定给药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临床中可采用1次/d的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有报道[10]以罗红霉素300 mg,1次/d与150 mg,2次/d两种给药方法对比治疗各种感染,结果疗效相同,且具有良好的胃肠系统耐受性。此类抗生素1次/d给药应注意:致病菌对选用的抗生素必须高度敏感;患者的肝、肾功能必须正常;一般仅限于革兰阳性球菌、军团菌、支原体或衣原体所感染。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