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和胚后30d的体长变化

摘要:研究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杂交卵的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胚胎发育时序以及鱼苗破膜后30 d内的体长变化。

结果表明,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组和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反交组卵的受精率和畸形率与两亲本自交组并无显著差异,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组与黄颡鱼自交组受精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反交组和乌苏里拟鲿自交组。

杂交组胚胎发育时序分别与各自母本自交组相近。

胚后30 d内,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反交组和乌苏里拟鲿自交鱼苗体长方面较其他试验组具有明显优势,且前者在破膜后第20天开始,体长显著超过后者。

关键词: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杂交;胚胎发育体长  中图分类号: S96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313—03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均隶属于鲇形目鲿科,分属黄颡鱼属、拟鲿属。

鲿科鱼类大部分曾是江苏省境内江河湖泊水域的常见经济鱼类[1],其中黄颡鱼属有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长须黄颡鱼(P. eupogon)、中间黄颡鱼(P. intermedius)、光泽黄颡鱼(P. nitidus)[2]。

黄颡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且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3],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养殖的重要淡水经济鱼类。

黄颡鱼的生长速度比较慢,常见个体质量100~200 g,250 g以上即为大个体,即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长到125 g左右也需要2年,且其雌鱼个体规格远小于同龄雄鱼[3]。

利用亲缘关系超过种内关系的亲本进行远缘杂交往往能够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群体[4]。

近年来,为了改良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国内有学者利用黄颡鱼和同属鱼类作为亲本进行了杂交育种,如黄颡鱼(♀)瓦氏黄颡鱼(♂)[5],黄颡鱼(♀)江黄颡鱼(♂)[6],杂交卵的受精率或出苗率均不低于自交卵。

乌苏里拟鲿俗称牛尾巴,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水系,体型较大,最大可达1 m,且肉质鲜美、细腻,无肌间刺[7]。

邱丛芳等报道了黄颡鱼(♀)乌苏里拟鲿(♂)的杂交试验,指出杂交品种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较高,该研究证明了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杂交的可能性,没有提及乌苏里拟鲿(♀)黄颡鱼(♂)杂交,该研究使用了黄颡鱼母本10尾,乌苏里拟鲿父本1尾,共孵化鱼苗543尾,没有提供杂交卵的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等数据[8]。

为了进一步确定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杂交是否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笔者在邱丛芳等研究[8]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探索。

1材料与方法  1.1亲鱼来源  试验用亲鱼均由天津蓝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提供。

黄颡鱼雌鱼20尾,体质量(32010) g,雄鱼6尾,体质量(1105) g;乌苏里拟鲿雌鱼20尾,体质量(200 g17) g,雄鱼6尾,体质量(30215) g。

试验鱼体格健壮,无外伤,性腺发育成熟度良好。

1.2试验设计  试验分为正交组(组合Ⅰ):黄颡鱼(♀)(10尾)乌苏里拟鲿(♂)(3尾);反交组(组合Ⅱ):乌苏里拟鲿(♀)(10尾)黄颡鱼(♂)(3尾);黄颡鱼自交组(组合Ⅲ):黄颡鱼(♀)(10尾)黄颡鱼(♂)(3尾);乌苏里拟鲿自交组(组合Ⅳ):乌苏里拟鲿(♀)(10尾)乌苏里拟鲿(♂)(3尾)。

1.3催产  催产激素选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

注射剂量:HCG 3 000 IU/kg、LRH—A210 g/kg、DOM 3 mg/kg。

雌鱼采用2次注射法,第一针注射催产激素总量的25%,第二针注射余下的催产激素,2次注射时间间隔12 h;雄鱼一次注射,与雌鱼第二次注射同步进行,注射剂量为雌鱼的50%。

第二次注射16 h后,达到效应时间。

1.4人工授精  采用湿法受精。

进入效应期后,解剖雄鱼,取出精巢。

将精巢剪碎并置于烧杯中,用7生理盐水稀释精液。

将雌鱼卵子挤入另一干燥的烧杯中,加入精液稀释液并立即快速、充分搅拌,使精卵充分接触、受精。

将受精卵置于聚乙烯网片上,放入孵化池中孵化

孵化温度24.5~26.5 ℃,其间不间断充气。

鱼卵孵化后,将网片撤出。

鱼苗体色由透明转至浅黑色开始添加生物饵料,每天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1.5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畸形率计算方法  采用王卫民等的方法[5]计算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畸形率,并略作修改。

从人工授精后的卵中抽取300粒卵,分为3个平行组,每组包括100粒卵。

将每组卵分别放置在3个 5 000 mL 烧杯中静水孵化孵化过程中不间断充气,达到原肠晚期后计算每组卵的总数、受精卵,挑出受精卵,按组分别放入3个5 000 mL烧杯中继续充气孵化

鱼苗破膜后计数鱼苗总数、畸形鱼苗数。

计算公式如下:  受精率= 受精卵粒数检查卵总数100%;(1)  孵化率= 出膜鱼苗数受精卵总数100%;(2)  畸形率= 畸形鱼苗数出膜鱼苗总数100%。

(3)  1.6胚后发育  繁殖鱼苗在养殖桶中培育,鱼苗破膜48 h后,每隔1 d测量并记录鱼苗体长

1.7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使用SPSS 1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选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进行数据显著性检验。

使用Excel 2007软件绘制图形。

2结果与分析  2.1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 如图1所示,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反交、黄颡鱼自交乌苏里拟鲿自交受精率分别为(92.671.53)%、(89.333.97)%、(92.333.51)%、(91.673.21)%,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试验组与黄颡鱼自交试验组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79.672.08)%、(81.333.51)%,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黄颡鱼乌苏里拟鲿反交试验组和乌苏里拟鲿自交试验组。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反交、黄颡鱼自交乌苏里拟鲿自交试验组幼苗畸形率分别为(6.002.00)%、(5.332.08)%、(4.670.58)%、(4.331.53)%,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

2.2杂交卵和自交卵的胚胎发育  如表1所示,相同孵化条件下,黄颡鱼自交发育时长最久(约65 h 15 s),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卵次之(约60 h 10 s),乌苏里拟鲿自交发育时长最短(约50 h 53 s),黄颡鱼乌苏里拟鲿反交发育时长与乌苏里拟鲿自交卵相近,较之略长(约51 h 23 s)。

试验组受精卵的发育时序有差异,杂交组受精卵与母本自交受精卵发育时序相接近。

2.3胚后30 d内体长变化  如图2所示,除了在孵化后第22天黄颡鱼自交组与乌苏里拟鲿自交鱼苗体长相近外,在孵化后第2天至第30天,黄颡鱼乌苏里拟鲿反交组和乌苏里拟鲿自交鱼苗体长均显著高于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组和黄颡鱼自交鱼苗

孵化后第18天之前,黄颡鱼乌苏里拟鲿反交组和乌苏里拟鲿自交鱼苗体长差异不显著,自孵化后第20天起直到试验结束(第30天),前者鱼苗体长极显著大于后者。

试验鱼苗出膜后30 d内的体长增长均呈典型的指数函数关系(表2)。

3结论与讨论  3.1黄颡鱼和乌苏里拟鲿杂交在生产上的可行性  远缘杂交杂交育种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获得具有优良经济性状杂交后代的方式,它是指种间、属间乃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6]。

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为同科异属,前者生长速度较快,但个体较小,后者个体较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王明宝等对黄颡鱼(P. fulvidraco)与瓦氏黄颡鱼杂交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形态特征好,当年可达到125 g/尾[3]。

蔡永祥等研究了江黄颡和乌苏里拟鲿杂交,得到了大量鱼苗,指出二者的属间杂交在育种实践中是可行的[9]。

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正交组卵和反交组卵的受精率、畸形率与亲本自交组并无显著差异。

孵化率方面,杂交组与母本自交组相近,证明了两者属间杂交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黄颡鱼的核型为24 m+14 sm+10 st+4 t[10],乌苏里拟鲿的核型为24 m+18 sm+10 st[10—11],两者二倍染色体数(2n)均为52,核型相近。

王祖熊等认为,双亲间的染色体组型越相近,杂交亲和性越强且成功概率也越高[12]。

本研究结果符合这一观点。

3.2杂交自交卵胚胎发育胚后30 d体长变化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正交组和反交组胚胎发育时序均介于父母本自交组之间。

前者发育时长约为60 h 10 s,较母本自交组约提前5 h,较父本自交组约延迟9 h;后者发育时长约为51 h 23 s,较母本自交组约延迟0.5 h,较父本自交组约缩短14 h。

杂交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发生偏母遗传现象,即杂种的胚胎发育速度受到细胞质因子的调控,胚胎发育的时序介于父母本之间,并偏向于各自母本胚胎发育时间[7,13]。

本研究结论与上述观点相符。

因条件所限,本研究仅观测了鱼苗破膜后30 d内的体长变化。

结果表明,黄颡鱼乌苏里拟鲿正交鱼苗与黄颡鱼自交体长差异不显著。

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反交组和乌苏里拟鲿自交鱼苗体长方面较其他试验组具有明显优势,且前者自破膜后第20天开始,体长显著超过后者。

参考文献:  [1]王明华,蔡永祥,陈校辉,等. 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杂交自交子代生长性能比较[J]. 水产科学,2013,32(1):50—54.  [2]张国松,侯新远,尹绍武,等. 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174—179.  [3]王明宝,陈强,陈耀炳,等.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杂交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73,278.  [4]楼允东. 鱼类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王卫民,严安生,张志国,等.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J]. 淡水渔业,2002,32(3):3—5.  [6]楼允东,李小勤.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J]. 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151—158.  [7]秦钦,梁丹妮,王明华,等. 杂交鲿(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81—86.  [8]邱丛芳,王彬,余祥胜.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苗种繁殖养殖试验[J]. 科技信息,2009(4):314.  [9]蔡永祥,陈友明,陈校辉,等. 江黄颡(Pelteobagrus vachelli)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杂交F1代形态差异[J]. 湖泊科学,2011,23(2):264—270.  [10]洪云汉,周暾. 鮠科九种鱼的核型研究[J]. 动物学研究,1984,5(增刊2):21—28,85—86.  [11]薛淑群,尹洪滨. 黄颡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J]. 水产学杂志,2006,19(1):11—13.  [12]王祖熊,张锦霞,靳光琴. 鱼类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1986,10(2):171—179.  [13]夏仕玲,余来宁,吴作文. 鱼类卵细胞质对胚胎发育速度的调控[J]. 淡水渔业,1990,18(3):17—18.郭霄峰,向建国,李烟亮,等. 湘江野生鳡消化道早期发育及食性转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5):316—318.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