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

摘 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

如何增强课程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

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

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

[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

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

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

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

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

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

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教学需要。

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

[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

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

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

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

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

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

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

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

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

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

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

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