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

作者:孙福文,李振宇,王洪军。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临证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历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腹痛等病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完谷不化、或如水样、或粘滞,伴有肠鸣、腹痛甚者脾肾俱虚,五更而泄。病位在肠,累及脾、胃、肝、肾等脏腑,日久则消瘦、倦怠。此证为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危害极大。

1 病因病机。

本病证首载于《内经》,并称本证为:飱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湿盛则濡泄”。《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金匮要略》又提出“下利”之病名,其包括泄泻和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至宋代以后,便正式有了“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致泄泻。《丹台玉案·泄泻门》:“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张聿青医案·泄泻》:“上者嗳噫,下者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说明本病证之发生,主要是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也。

2 治疗。

在治疗上,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其将痢疾与泄泻并称之为“下利”,分为虚寒、实滞、气利三种类型。云:“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指出了实滞下利用“通因通用”法,为泄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元代之《丹溪心法·泄泻》篇说:“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之分,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朱氏对泄泻的论述,可谓语简意明,论治有法有方。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为后世临床所证实。

清代·叶天士认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已动”,创泄木安土之法,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方药中每与人参、乌梅相伍,或甘草、白芍同用。既有前人之经验,又给后人以启迪。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