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三重境界 新闻标题怎么写

报纸采编的诸环节中,拟制新闻标题堪称核心业务之一。

新闻标题担负着推销整张报纸的任务,如果因标题制作不佳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当天最好的新闻可能就不能造成应有的影响,甚至有些读者一翻而过、视而不见,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而若想了解一张报纸的风格和采编水平,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浏览这张报纸标题

新闻标题三重境界分析      拟制标题的水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可视为三重境界

新闻标题的第一境界是做标题的“初级阶段”,通常把标题做成超市商品标签,只有类别,没有个性,且称之为“标签标题”。

比如《××警方破获抢劫案》,单单深圳市的警方每天破获的抢劫案就不止十起,这样的标题根本无法把今天的抢劫案和明天的、后天的抢劫案加以区分,因此是缺少个性,也是缺少吸引力的。

读者阅读报纸常常是带着一种求得回报的心理,就是看看有什么不同于往日的新鲜事,如果天天是这种标签标题,势必会影响到报纸的阅读率。

标签标题可能是编辑的不熟练操作,也可能是尚未充分市场化的报纸的常见套路。

第二境界是对新闻内容的具体描述,或者可称之为“描述式标题”,标题直接来自新闻内容,主要的要求是准确,文字能够做到精练更佳。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操作方式,报纸上多数标题当属此类。

要求不是很高,需要的是熟练的操作和对新闻点的把握。

下举两例,以简单说明标签标题与描述式标题的区别。

例1、深圳市城管局出台了《行政执法督察警示规定》,两家报纸的主标题分别是:   标题一:正人者必先正己   标题二:红黄牌监督城管执法   在上述两个标题里,标题一是典型的标签标题新闻标题显然不宜这么做。

标题二则把新闻的核心内容提取出来了,这才是可取的标题

例2、侦破一起特大贩毒案:   4月21日深圳警方宣布侦破一起特大跨境走私、贩卖摇头丸案,捣毁一个贩毒集团,缴获摇头丸8.5万粒。

各报报道来自公安机关发布的新闻稿,文字相似,标题却各各不一。

标题一就概念化了。

标题一:主:警方侦破走私贩毒案   副: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缴获摇头丸一批   标题二:主:摇头丸包装成茶叶销往香港   副:深圳警方捣毁今年广东最大贩卖摇头丸集团   第三阶段可以称之为“超越式标题”,不是简单地对新闻内容的呈现,而是以超脱的、跳跃性的思维对新闻精髓的一种揭示。

超越式标题常常可以有令人拍手叫绝的效果,但是此类标题各有各的妙处,从技法上似乎难以归纳,而明显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惯性思维和制题规则的超越。

影响新闻标题的因素      几乎每一家报纸都清楚新闻标题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是,何以报纸之间的标题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着天差地别呢?毕竟,制作新闻标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许多因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

首要因素当然是标题制作者的个体差异。

编辑对版面上的标题负有直接责任,他们审读记者的原稿,对新闻点一清二楚,制作新闻标题是其基本任务之一。

但是,每一个编辑的文字水平、学养、视野等都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无不直接影响着标题制作

另一个因素体现在报纸之间的区别上,不同报纸追求着不同的标题风格。

这可能来自报纸总编辑的理念,也来自报纸的整体定位。

更具长久影响力的因素在于各个报社的传统与底蕴。

以广州报纸为例,《羊城晚报》是一张有着悠久文人传统的报纸,积淀深厚,所以该报的标题趋于精致、有韵味,耐人琢磨,有的标题似乎有古典诗词的风范。

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羊城晚报》自身,还体现在其子报《新快报》身上。

而《南方都市报》是一张新起的报纸,在标题制作上从其母报《南方日报》那里没有很多传统可以继承,所以,它以平实为基本风格,力争在平实中发掘语言的力量。

而《广州日报》及旗下的《信息时报》可谓广州最大众的报纸标题的基本风格是通俗、口语化。

第三,不论是对编辑个体,还是对报纸整体而言,制作标题都是一项需要修炼的业务活动。

标题的基本元素是文字,要在极少的文字里寻求最大的表现力,实在是个艰难的过程,克服这种艰难非下工夫琢磨不可。

但是制作标题毕竟是“截稿压力下的紧张战斗”,时间紧张,精神压力大,每天都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供编辑从容推敲,所以,做出一条好标题也殊为不易。

日复一日,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编辑如能不断地自我总结,再加上对精彩标题进行研读,制题技巧自然会得到提高。

超越式标题例举      ◆例1.周一男灭门案宣判:诉诸大众的“集体潜心理”   2004年9月13日,引起广泛关注的香港凤凰卫视前副主席周一男一家五口遭灭门案一审宣判,五名主犯被判处死刑。

对于这一案件,广深报纸多有报道标题甚至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周一男‘灭门’案五主犯一审判死”。

对于涉及重要人物的报道,可以也需要使用这类标题,好像这种方式也较直接、醒目、清晰,而除此之外还没有什么好的表达方式,应可归入“描述式标题”。

但是,《羊城晚报》的标题却卓然不同。

周一男案五命“偿”五命   (见2004年9月14日《羊城晚报》)   可圈可点之处在于,《羊城晚报》编辑研读新闻,从中发现被害者有五人,而被判处死刑的主犯也是五人,使用了一个“偿”,暗合了读者的一种素朴的心理,一种集体的潜心理,即“一命偿一命”,对阅读了该新闻的读者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报偿。

◆例2.宋美龄辞世:追寻语言的张力   宋美龄于当地时间2003年10月23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寓所去世。

对于这条标题,主题各报都做得近似,而在副题上显示了不同和高下。

引:跨越三个世纪 走过106年传奇人生   主:宋美龄辞世   副:她是宋庆龄的妹妹,她是蒋介石的妻子,她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她在孤独中终老异国   (2003年10月25日《南方都市报》)   就这个标题而言,单有引题和主题也是够的,但是加了副题之后,即刻提升了这个标题境界

良好的效果来自充分的揭示,“宋庆龄的妹妹”、“蒋介石的妻子”首先就是两个非常特殊的身份,单单拥有其中的一个都足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而编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挖掘,自然地得出了第三句:“她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前三句相当于一种光辉的蓄积,而第四句则是急转直下,“她在孤独中终老异国”,一下子切换到无尽的黑暗,这种“剧场效应”充分制造了语言的张力,给读者心灵带来冲击。

相对平淡的标题是:   主:宋美龄辞世   副:・昨天她在纽约家中安然离去,享年106岁   ・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   ・贾庆林给其亲属发去唁电表示深切哀悼      ◆例3.天气报道:制造一种意境   天气报道过去是受人忽视的一类报道,如今受到了许多报纸的重视。

但是,天气报道标题很难做,因为天气的变化就那么几种,标题要切合报道,又要做出个性,就显得很不容易。

下面是一个有味道的标题:   今晚北风拜访冷雨敲窗(2005年3月11日《羊城晚报》)   这个标题里连用两个动宾词组,辅之以拟人化的手法,并且,“北风拜访冷雨敲窗”的内容与“今晚”的时间也相契合,使这个标题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境。

◆例4.连战首访大陆:活用古汉语   对于中国人而言,2005年4月26日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更重大的事件了,这是众多报纸的头版头条。

但是,越是重大的新闻题材,各家报纸标题处理上似乎越是找不到更跳跃、更灵活的表达;当然,这类题材有时也不需要花哨,简洁、有力即可。

相较而言,下面这条标题是做得较为出彩:   引:中国国民党主席率团抵南京,迈出历史性第一步   主:连战:返大陆兮恨太晚   最大的变化在于使用了一个古汉语的叹词“兮”,出乎意料,令人耳目一新,但这也恰恰充分制造了一种情绪和氛围。

标题出自连战在南京禄口机场停机坪发表的演讲:“台北和南京可以说距离不是很远,但是刚才飞机落地的时候,让我想起来这个访问间隔了上一次到南京来的整整60多年,所以,今天看到大家,实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很高兴终于有了这个历史性的第一步。

”用什么样的语言能够表达连战心头的万千感慨呢?这个标题不正合适吗?美中不足在于,这个标题虽然由成语“相见恨晚”拆分而来,但是在意义上与“相见恨晚”稍有区别,是为美中不足。

◆例5.海洋资源过度利用与毁坏:使用拟人的手法   《羊城晚报》刊登了一条通讯报道:在我国沿海主要省份中,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造成了较大影响,渔业资源不断衰退,部分海域趋于荒漠化。

对于这样一条新闻标题不太容易做得生动,但《羊城晚报》却做到了:   海洋问:“我的鱼呢?我的鱼呢?”   (2003年12月16日《羊城晚报》)   让海洋来发问,并且连用了两个“我的鱼呢”,表达了诘问的急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处理比较易学,但不可滥用,因为毕竟是在做新闻

◆例6.人物特稿标题:追求弦外之音   老婆种田我研究哥德巴赫   这是一篇人物特稿的标题

报道讲述了一位梅州农民的故事,如果单单讲这位农民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很容易落入窠臼,报道中的人物也顶多被看成一个做“白日梦”者。

但是,采用了上面的标题,就多了一些人生的况味,也增添了报道的趣味性。

上文以标题为例,简要说明了境界的存在,如果要对三种境界作以思考的话,似乎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层面:第一境界相当于“无术”,处于某一事物的初期或早期,没有经验、技术可言;而第二境界则是技术性阶段,有技术可用,但这种运用带有机械的色彩 ;第三境界则似乎进入了艺术的境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操作者可以说是做到了得心应手,随手拈来即妙手,进入了一种较为自由的创造的境界

(作者为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