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转型

摘要:产业集群升级理论表明,产业集群若不及时升级则可能出现衰退。

当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总体上属于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即以低成本为基础,走低端发展路线的产业集群,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缺陷。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支撑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升级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借助低成本劳动力要素和低层次产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的所谓块状经济。

块状经济是富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新路,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2007年全省总共有462个块状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的53.4%,其产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工业,从业人员有674.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47.8%,分布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的76个。

但浙江省块状经济并不都是完全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其中的一部分只是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扎堆而已,未形成配套的产业链,而大约占2/3左右的块状经济具备了产业集群的特征,一部分块状经济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有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但处于产业发展链条上的低端成长阶段,还有一部分块状经济已发育为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但是从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审视产业集群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指数即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和出口交货总值还较低,产业集群经济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构成浙江块状经济主体的地方产业集群还需要不断优化,升级转型,提升层次。

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5年的一项调查,到2004年,浙江省形成了以小资本大集聚为特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块状经济601个,比2000年增加了88个,其中新生228个,萎缩140个,调查情况表明,块状经济交替呈现新生、发展、衰退,产业集群也表现出升级或衰退。

随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折,以劳动力为体的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低层次产品市场趋于饱和,地方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布局重复、产能结构过剩、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只有积极推进地方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升级,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才能重新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才能继续保持地区发展的先发优势。

一、产业集群升级转型理论回顾      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一般经历产业集聚形态、产业集群初级形态和产业集群成熟形态,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升级转型的过程。

Porter(2003)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经过10年的发展基本上比较成熟,若不及时升级则可能出现衰退。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其形式和手段多样,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少集群理论工作者都从自己理论研究的内容和需要方面表述了集群升级的内涵。

集群理论中提到的集群升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本地区集群内通过企业间及其机构联系加强,提高组织程度和努力程度而升级;另一种形式是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促进升级

但对这两种升级途径的详细描述中,目前多数集中在将集群企业发展与世界联系,从全球价值链的中端向两端移动,即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向高附加值的设计、营销等方面移动,以获得更多价值增值,并通过全球价值链治理而实现集群升级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1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产业演进经验表明,与全球价值链中龙头企业建立起紧密的、重复性的生产和交易关系,能够为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重要的支持。

Gereffi(1999)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型产业群如果不整合到全球客户驱动的商品链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他对嵌入全球价值链集群升级前景相当乐观,强调主导者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它们会自动地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实现从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价值链升级

Kaplinsky(2000)认为,升级就是制造更好的产品、更有效地制造产品或者是从事需要更多技能的活动。

在此基础上,Humphrey和Schmitz(2000)提出了四种升级模式:(1)过程升级,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重组或采用更优良的技术提高投入产出率;(2)产品升级,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比对手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3)功能升级,获取新功能或高放弃现存功能,如从生产环节向设计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4)价值链升级,凭借在一条价值链上获得的知识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量更高的价值链

Kaplinsky和Morris(2005)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发展有两条发展道路,低端道路是以低工资、低价格、简单技术、高污染、大量的资源浪费为代价参与国际市场,获得竞争力,它较少考虑劳动和环境标准,不注重职工福利的提高并且可能逃避纳税,因此,和可持续增长的思想不相容,它是一种粗放型的、不注重升级产业发展思路;高端道路是通过使用新技术、不断调整并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构建自身的能力,嵌入全球价值链,从而获取竞争力,是一种集约型的、不断通过创新和升级来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从价值链角度看,我国产业集群往往是处在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环节,而设计、营销等环节较弱,因此,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国学者钱平凡(2003)调查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发展认为,我国淡水珍珠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是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级,实现途径是强化集群效应,其最终的目的是做大做强我国淡水珍珠产业

文嫮、曾刚(2003)以建筑陶瓷产业的实例分析为依托,探讨国内外集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互动对本土集群的影响,分析当前国内集群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挑战,提出集群升级的可能途径。

二、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实例分析——以浙江省平阳县皮革产业集群为例      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是处在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国家产业政策决定了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低端发展道路注定是走不远的,只有不断升级转型,逐步走向高端发展道路,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当地方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面临较危急的状况时,它就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改变自我,实现自我改造,推动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转型,浙江省平阳县水头皮革产业集群升级转型正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压力下实现的。

1.平阳县水头皮革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平阳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抢占发展先机不断扩张发展皮革产业,至2002年全县皮革产业产值约65亿元,全县拥有皮革企业1 2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成为我国最大的猪皮革生产基地。

平阳县水头镇面积仅36.3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多人,仅2.5平方公里的水头制革基地年加工猪皮1.2亿张,年总产值达37.3亿元,年皮革及相关产业税收达3.5亿元,形成以水头镇为中心的皮革产业集群,形成了皮带、服装、宠物用品等相关产业链,是平阳县支柱产业

2001年,平阳县水头镇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授予“中国皮都”荣誉称号。

然而,水头皮革产业集群发展的代价是当地环境的破坏,2003年水头制革基地被列为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之一,浙江省九大严重污染环境案件之一,水头制革基地因此被列为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

2003年至2007年,平阳县政府加大了对水头皮革企业整治力度,水头皮革企业从原来的1 000多个家庭作坊式企业的小厂家,经重新组合后缩减到30家,3 300只生皮开皮机(转鼓)整治后削减到500只左右,新组建的企业必须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把高档皮革作为主要生产产品。

2007年10月30日,平阳水头接受省政府正式验收,摘除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黑帽”。

水头皮革产业整治的结果是,2003年全县皮革产业集群产值仅为38亿元,仅水头制革基地产值就下降到20多亿,造成平阳县税收减少1.3亿,2004年实行限产轮产和停产改造,全县税收再减0.2亿元,同时政府和企业每年投入1亿多元治理污染,大量企业关闭,有近1万多名工人失业。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