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是 “中国保尔”吴运铎:让生命之光璀璨耀目

吴运铎,一个闪烁在共和国53年的历史时空上的平凡而光辉的名字。

这个名字代表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张扬着一面道德的大旗,耸立起一座人格的丰碑……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了这位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的故乡———蔡甸,追忆英雄昔日的足迹。

当地政府和家乡父老为了纪念吴运铎,特意在城区西南隅修了一块占地2000多亩的水上公园。

放眼望去,大片荷塘赏心悦目,田田荷叶在习习秋风中轻轻摇曳,向人们诉说着那动人的故事。

(一)吴运铎祖居武汉市蔡甸区,父亲吴景森从小四处流浪,最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洗煤工、炼焦工、记账小职员。

1917年1月17日,吴运铎在矿上出生。

吴家是个家大口阔的贫民之家,兄弟姐妹共7人,家里老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但望子成龙的父亲仍节衣缩食,坚持把孩子们送去读书。

吴运铎7岁时便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

由于煤矿上有许多机器设备,他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他认识到机器的力量,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1927年夏,国民党反动军队开进安源,屠杀革命者,学校停办,吴家生活也陷入绝境。

1931年,运铎随家人迁到黄石。

经父亲的同事介绍,兄弟几人都进矿当了学徒,后来当了电机师傅。

为了弄清机器工作的原理,吴运铎在繁重劳动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了“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省吃俭用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

他还开办了讲座,把机械知识讲给工友们听。

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在煤矿办起了抗战讲座,吴运铎天天去听课,家中也成了工人集会的场所。

他还参加了党的《新华日报》的发行站工作,每天下班后便把报纸贴出去。

矿主报告警察要捉拿他,他毅然参加了新四军。

他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农舍的茅草棚子里开始了军工生涯。

在10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吴运铎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后又渡海到东北的大连。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吴运铎就带着7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

为了研发枪弹,他四次负重伤,浑身上下有200多处炸伤,4根手指被炸断,一只眼睛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

1951年10月,吴运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1952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

1991年被命名为“全国自强模范”。

1991年5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

(二)吴运铎是我国军工史上的传奇英雄,但更是一个时代精神脊梁的象征。

身残志坚的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惊人的毅力和崇高的理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2年,读书不多的他克服伤残的折磨,以生命作书,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以朴实的文笔、翔实的事实、生动的故事,描述了他个人传奇般的经历、光辉的一生

该书出版后风行一时,发行达500余万册,并被改编为电影《九死一生》,深受青年一代的喜爱,并从中受到教益,成了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

“拼将残躯酬壮志,换来神州满春色”,作为一名兵工专家,这么一位英雄,还专门为青少年写了一本书———《和青少年谈道德修养》,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写作此书时,吴运铎身体已经很差,秋冬时发了气喘,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不顾疾病在身,有时凌晨起床,有时深夜写作,以忘我的精神完成了这本书

本书分量很重,她是一个革命战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青少年谈的一些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问题,字字句句充满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热切期望,是一本对青少年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该书一共印了9次,总印数达42万多册。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联治疗期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特地到医院看望了这位“中国的保尔”,被感动的苏联人民还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对这位奥斯特洛夫斯基式的人物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国于1991年5月2日在首都北京筹建了吴运铎纪念馆,展室设在中国雷锋资料馆内,面积100平方米。

展陈内容以图片、书籍、资料、实物等为主。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吴运铎生前研究、制造武器的珍贵历史照片;生前用过的各种工具、机器以及吴运铎的题词手迹、手稿等实物。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吴运铎传》,描述了吴运铎传奇般的经历、光辉的一生

北京电视台投拍了8集电视连续剧《中国保尔———吴运铎》,将这位英雄的人生搬上了荧屏。

(三)踏访英雄的故里,我们来到了他的祖籍所在地———蔡甸柏林镇李湾村。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吴运铎的堂侄———61岁的老人吴世季老人,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起他记忆中的吴运铎

据老人回忆,吴运铎在1955年3月曾经回到故里,那时的他身体还很健朗,精神很好,骑着一头小毛驴回来祭祖,整个小镇都沸腾起来,乡亲们夹道欢迎英雄荣归故里。

“叔叔一生,只回过老家一次,为我们村送了一台收音机。

还为村里的小学题字,教导孩子们好好读书,从小树立为国为民奉献的思想。

这些教诲,我们一生都没忘!”老人还把我们带到村头一片空旷的草地前,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吴家的祖屋。

望着眼前在秋风中摇曳的萋萋荒草,我们思绪万千,不禁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吴运铎最爱的那一段: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能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能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是呵,人生犹如眼前的荒草总有枯荣之时,而惟有人的精神及其传承给后人的东西不会磨灭。

不是么,在蔡甸,随便问起吴运铎,人们都能清楚地向你讲述吴运铎的故事。

故乡的父老乡亲还热情洋溢地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位让他们无比骄傲的英雄

从2000年4月开始,蔡甸开展了“学习吴运铎、学习保尔”系列教育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纷纷响应。

区里采取“读、看、论、讲、树”五种形式,组织青少年重读《把一切献给党》,观看电影《九死一生》和电视连续剧《中国保尔》;通过系列书评、征文竞赛专题讨论、报告会、演讲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幼失去双臂的柏林镇中心小学学生张玉才流着泪说:“保尔吴运铎的事迹太感人了,从他们的身上,我懂得了,人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会给社会创造价值,成为有用之人。

”小小的他勤学苦练,如今能用左脚翻书,右脚写字,而且门门功课优秀,上学期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中国保尔人钦敬,垂范后世称楷模”,吴运铎和他的保尔精神,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人生、为理想而英勇献身、自强不息,而今仍然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