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性血液感染因素及防护

【摘要】 护士职业性感染几率高,但不是不可防范,特别是在治疗操作血液污染威胁护士健康,应分析感染因素,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 感染因素 防范措施。

护士工作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慎被血液溅污或被带血针头刺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时刻威胁着护理人员。尤其在我国约有10%的人群为HBsAg(+)携带者,并且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扩展期,2003年春季SARS病毒的疯狂肆虐,更加说明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十分重要。在治疗护理病人的同时,将预防职业性感染放在第一位,现就发生职业性血液感染的因素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 感染因素。

1.1 针刺伤是护士血液感染的主要途径 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80%与针刺伤有关【1】。(1)门急诊护士在为病人做治疗护理操作时,秩序混乱,人员拥挤,儿童病人哭闹等不良的工作环境,极易造成误伤。(2)注射时、注射后取下针头,将针头套回针帽及针头、输液器的毁型等过程中均有可能被针刺伤,而且刺伤多发生在注射器用后到丢弃的过程中【2】。

1.2 护士直接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如操作台面、操作用的器械及被血污染的治疗巾等。物品被血液污染后,未采用有效浓度的消毒液消毒,或是由于时间关系未彻底杀死病毒及细菌。当工作人员再次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时,皮肤极可能被残留的细菌病毒污染

1.3 直接接触血液护士污染的又一途径 如护士操作不当血液针头斜面溅到操作者身上、抽血结束时按压不当或使用棉球过小、拔针时带有小血滴、当血液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造成血液四溅。

1.4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 护士在为病人进行采集标本时不戴手套,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操作时未按照消毒隔离要求采取防护感染的措施造成污染护士手上皮肤有伤口,没戴手套就进行操作。没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在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的现象。这些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2 预防措施。

2.1 护士要有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充分认识到工作中时刻存在职业感染危险的可能。要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应检查合格的手套)。工作手套一旦破损要立即更换。手套血液污染时,要用有效浓度的消毒剂浸泡、冲洗后方能继续工作工作后应用流动水充分的洗手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