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对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患者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 对37例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 37例患者中,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好发位置为颈动脉起始段, 其中35例患者形成初级侧支循环;37例患者中, 1侧闭塞21例, 1侧重度狭窄、1侧闭塞16例;1侧重度狭窄、1侧闭塞患者NIHSS评分为(9.15±0.67)分, 1侧闭塞患者NIHSS评分为(4.26±0.87)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重度狭窄ki.11—5547/r.2016.20.051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前, 要明确患者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情况, 进而制定良好的诊治方案。

在以往的疾病诊断工作中, 多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筛查, 但是随着全脑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进步, 很多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情况逐渐被发现。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13年4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37例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患者临床资料, 对其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 现详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7例颈内动脉慢性进展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男22例, 女15例, 年龄48~79岁, 平均年龄(65.29±6.08)岁。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言语、意识、视力障碍, 多数患者存在跌倒发作及偏身感觉障碍, 部分患者合并肢体偏瘫, 均符合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 且对所在医院相关治疗情况知情同意。

1. 2 排除标准[2] ①年龄>80岁者;②合并其他内科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③对相关治疗方法依从性较差者;④非首次病发者;⑤精神疾病者。

1. 3 研究方法 37例患者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测, 采用FA数字减影机对患者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情况进行检查。

行股动脉穿刺, 对1侧椎动脉进行相应处理, 并开展常规造影诊断;同时, 对3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分值范围为0~45分, 分数越高, 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为严重。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

P参考文献   [1] 周志梅. 大脑中动脉主干慢性进展闭塞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154—156.   [2] 靳凯辉. 临床—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4):419—423.   [3] 杨睿海, 张春瑞, 王静怡, 等. 急慢性颈内动脉闭塞19例临床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4):73—75.   [4] 牛文书, 王玉斌, 宁群.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11): 661—664.   [收稿日期:2016—03—28]。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