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底_摸摸古代名人的家底

《千年楼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

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

李开周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方木鱼。

在某一年的年终总结中,李开周曾说:“我是职业作家,靠写书和写专栏养家糊口。最近八年来,平均每年出三本书,写将近两百期专栏,换一些稿费。”这话说得很实诚。李开周说自己近几年“笔不停挥,手不释卷”,“如果把所有读过的书都拿来生炉子,恐怕够烧几个冬天的了。”可能正是因为他读书多的缘故,以至于写起书来,总能找到不同的角度。比如他的《武侠物理》和《武侠化学》就着实令人惊艳。

以前看武侠小说,常常心存困惑。那些江湖上行侠仗义、气宇不凡的英雄大侠们,动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渴了饿了就找个客栈来10斤牛肉,一坛女儿红,然后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再豪爽地说一句:“不用找了。”这些出手阔绰的江湖人物,他们的银子究竟从何而来?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从哪里来?唐伯虎和梵高谁更“受弃于时”,郁郁不得志?曹雪芹究竟有没有见证过大观园的繁华?在这本《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中,你都能找到答案。本书是李开周以翔实的考据为历史名人算的一笔账,它与《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和《千年楼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共同构成了李开周揭秘古人衣食住行的“趣谈古代民生”系列。

孔子办私学,一般人认为学费是“自行束脩以上”,即至少10条干肉,但李开周却认为孔子办学多年,不可能年年收那么多干肉;且他所处的春秋晚期商品经济相当发达,收干肉做报酬的,除孔子外没有外例。虽然孔子办私学的收入不可考,但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的年薪,足有两千石粟,即90吨小米,足够280个人吃一年。

相比孔子孟子在齐国做卿时年薪10万钟,折合小米15000吨,是孔子收入的100多倍。除了俸禄,孟子还有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那就是接受馈赠。比如孟子回老家,沿途宋国和薛国国君分别送给他黄金70镒和50镒,一镒黄金可供7500名士兵、100匹马行军一夜,按米价折合,这120镒黄金在如今则价值千万以上。

相较之下,墨子是相对节俭的一位。作为墨家的始祖,他在生活上倡导“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实际上,墨子在当时很受某些国君的赏识,只不过他原则性强,把发财的机会都放弃了。这种风骨是后面那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小人之儒”永远也不能企及的。

清官包公其实年薪过千万;岳飞生前既有惊人高薪,又有巨额赏赐,他家向外出租的不动产共有151间房、1400多亩地,以及两所水磨,而在南宋初年四大将中,他的不动产还是最少的;奸臣严嵩贪污之巨约合17.8亿元人民币;海瑞工资不够花,不得不依靠为人写墓志铭等卖文贴补家用;而曹雪芹的家族兴衰史让人唏嘘——落魄之后,曹雪芹“只要能挣钱,又不过于违背自己的性格和原则,什么工作他都干”。书中有这么一个细节:曹雪芹从北京城里搬到山西后,一退伍军人找他帮忙,他当场教人家糊风筝,那军人学会后,开了一家小店,专做风筝,挣的钱居然能养活一家老小。曹雪芹也很惊奇:“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

孔子孟子墨子、曹操、陶渊明、李白、包公、李清照、岳飞、唐伯虎、海瑞、曹雪芹……李开周刻意挑选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偶像型历史人物,为了勾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他从考证古人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等名人的私生活开始,结合当时人物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等历史知识,从各种史料入手,相互印证对比,替古人仔细盘算工资收入、人情往来、日常花销等收支情况,钩沉出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这些论说,初看上去有如儿戏,但全书虽克制却详尽的注释证明作者并非一时兴起、信口雌黄,而是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能做到让普通读者感兴趣,而非如学术论文一样仅在有限的学术圈子里供人瞻仰不同,李开周很好地处理了学术与畅销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既是一本扎实的学术著作,又是轻松幽默的历史读物。而且作者采用客观量化的方式,以历代米价对比作为尺子来统一衡量不同时代的人物贫富,给人最直观的理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清末重臣曾国藩曾立誓“不靠做官发财”,在大厦将倾的晚清帝国,他以外圆内方的智慧把持住了一个为官者的品德和操守,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古代名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中有所启发,秉鉴自查,看见自己,烛照未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