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进“新时代”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网   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记者日前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发展现代林业      《经济》:今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年。

国家林业局把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应如何理解其中的关系和含义?   贾治邦发展现代林业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

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文明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崇高目标的体现,也是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的体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全国提出的根本要求。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这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林业建设的根本要求。

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经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08年我国生态建设进展情况。

贾治邦:过去的一年,我国林业遭受了罕见的低温雨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服务国家大局,全力应对灾害,克服不利影响,总体上保持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建设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

完成造林7157万亩,同比增长22.1%。

进一步完善了退耕还林政策,增加了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及三北、沿海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投资。

形成了生物质能源林、碳汇林、珍贵树种培育等新的增长点。

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深入开展,完成义务植树23.1亿株,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1%。

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继续保持双增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评估,我国人工林面积达到8亿亩,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40%,居世界第一位。

全球每年减少森林面积1亿亩,而我国年均增长6000万亩,我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人工林吸收CO₂最多的国家。

二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深入推进,一些重要和脆弱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开展了江苏溱湖、湖北大九湖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全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6处、国家湿地公园38处,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强化了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责任,沙区全面实施“三禁”制度。

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进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力度。

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扩展趋势实现逆转。

塔克拉玛干等重点敏感区治理步伐加快,重点沙区绿洲面积扩大。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启动,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沙尘暴监测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林业自然保护区达2006处,面积18.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8%,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大熊猫、朱?、扬子鳄、野马等放归自然的试验积极推进。

初步建立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野生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目标定能实现      《经济》:胡锦涛主席在第15次APEC会议上承诺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但去年两次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对我国森林植被造成了很大破坏。

那么,这个目标是否能如期实现?如何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贾治邦:胡锦涛主席在第15次APEC会议上提出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赞誉,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

我们把落实胡锦涛主席提出的重要倡议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全局之力积极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和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中央编办、气象局等组成的“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部际协调小组,拟定了网络发展路线图,召开了由24个国家、地区和16个国际组织出席的网络启动会议,发布了与美国、澳大利亚共同制订的网络框架文件,落实了3亿元网络发展专项资金。

在去年底第16次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宣布“网络”正式运行,并被写入会议宣言。

这标志着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要提高到20%,就意味着必须净增2.5亿多亩森林

但是,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我国森林覆盖率降低了0.29个百分点。

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到2010年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任务的确十分艰巨。

要确保这一目标实现,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大力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森林、爱护森林发展森林的良好风尚。

二是加快林业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投资力度,每年中央对林业的投资将达到600亿元。

四是实施好重点林业建设工程,确保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

五是在抓好远山绿化的同时,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建设更多的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森林军营。

六是大力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点亮灯一盏,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福建、江西、山西、河南、重庆、湖北等省已成为造林绿化的典范,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各级林业部门的精心组织,有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林改为生态文明注入活力      《经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而且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请您介绍一下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贾治邦:200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后,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全面推进这项改革

目前,已有5个省基本完成了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正在进行配套改革;有8个省正在全面推进主体改革,其他一些省份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之后也将全面铺开。

全国已确权到户的林地达12.7亿亩,占集体林地的50%。

从目前的情况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给山区带来了深刻变化,不少山区农民的家庭财产增加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亿万农民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造林”变成了现在的“我要造林”。

江西省近几年造林面积每年都超过300万亩,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2008年,河南省造林601万亩,比上年增加337万亩。

福建省邵武市上坪村人均承包林地38亩,全村204户农户靠林业收入买汽车10辆、摩托车160辆,有74户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村里每年出资6万元安排孩子到城里上学,周末雇班车接送。

浙江省安吉县林业产值已达5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9600元,其中50%以上来自林业

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方,农民林业收入普遍增加,实现了不离乡,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

福建省和江西省已分别有55万和40.9万农民工返乡务林,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而且壮大了生态文明建设队伍,实现了农民就业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经济》:今年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年。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项改革在策略上是否还是按照我们一直采取的“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带动全局”这样的步骤?那么,您认为随着集体林改的全面深入,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贾治邦:我们今年的首要任务是把这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办法还是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带动全局。

当前的难点是资本很难进入林业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没有适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农民贷款的抵押问题没有解决;农民的融资信用问题;与农业比,林业的生产周期很长,防火防虫的风险很大。

因此,要积极探索鼓励外界资本进入林业的有效办法,通过资本把各种生产要素带进林业生产领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才会持续推进。

另外,还要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特别是改革森林采伐管理办法,建立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制度以及林木、林地流转制度,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经济》:记者在试点省份采访中发现,“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是林农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您认为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贾治邦:开展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是建立林业金融体系、优化信贷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服务对象、破解农村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是林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保障。

要推动这些问题解决,首先,国家应当完善林业投融资政策,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推进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切实打破林业生产资金不足的“瓶颈”。

其次,还要建设现代林业金融体系,通过开展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林业,全面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促进林业科学发展

最后,要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对保险保费实行财政补贴,降低农民经营林业的风险,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