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病变与颈性眩晕的关系

【摘要】目的通过椎动脉磁共振动脉血成像(MRA)的变化探讨其病变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应用磁共振动脉血成像(MRA)对在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6例颈性眩晕患者和15例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椎动脉迂曲率在颈性眩晕组(61.5%)显著高于后循环缺血组(6.7%)(P<0.01);椎动脉狭窄率在颈性眩晕组(3.8%)显著低于后循环缺血组(66.7%)(P<0.01);椎动脉发育不良率在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迂曲可能与本人发病有关。 【关键词】颈性眩晕;MRA 颈性眩晕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及继发改变导致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引起头颈运动后突发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症。磁共振动脉血成像(MRA)是一种无创的血管检查方法,可客观显示椎基底动脉的异常变化。本研究通过磁共振动脉血成像(MRA)比较26例颈性眩晕患者和1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情况,探讨其变化与颈性眩晕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颈性眩晕组 系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和门诊的颈性眩晕患者,男17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5±3岁,病程2小时~6年。诊断标准:①仅有眩晕/头晕症状,或眩晕/头晕发作后长期头昏,旋颈试验阳性;②颈部疼痛、僵直,单侧或双侧肩臂、手部麻木、疼痛等③X线摄片、CT检查有颈椎退变、钩椎关节增生、节段不稳、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硬脊膜或脊髓受压等异常一项以上;④经颅多普勒(TCD)示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减慢(<20cm/s)或增快(>40cm/s)。本组16例患者眩晕为猝发式,与头位、体位变化有关;10例眩晕发作后伴持续性头昏;合并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症3例。

1.1.2后循环缺血组 系同期在神经科住院和门诊的后循环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10例,女5例;年龄45~75岁,平均60±3岁;病程1小时~2.5年。患者除有头晕/头昏外,伴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视觉模糊等后循环障碍的症状体征。两组患者均排除以下疾病:梅尼埃病等耳源性眩晕;贫血等全身疾病引起的非系统性眩晕;伴头昏/头晕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如焦虑症等。 1.2方法 1.2.1磁共振动脉血成像(MRA)检查 应用Simens1.5T磁共振检测仪,肘静脉注射磁显葡胺30ml(5ml/s),扫描时间20~25s,增强后扫描重复3次,无间隔,原始图像用最大信号投射法(MIP)重建。所获MRA图像,由两名专业医师阅片。评定标准:①椎动脉迂曲(非自然迂曲):1~2处为局限性迂曲,3处以上为广泛性迂曲;②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动脉管腔内径缩小、显影差、血管分支稀少者为狭窄;动脉血管信号中断,远端不显影为闭塞;③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管腔一致性变细,直径<3mm[1]。 1.2.2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显著性检验应用四格表直接计算P值求其差异是否显著。 2结果 2.1两组椎动脉异常率的比较 MRA显示颈性眩晕组20例(76.5%)椎动脉异常,后循环缺血组12例(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