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名词解释

一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已经小有影响了。

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7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

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开创了大时段城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

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

至于辽沈地区,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

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

一时之间,“致力民生新闻力量”8个字在辽沈地区家喻户晓。

二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民生新闻,是关注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2.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3.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

4.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5.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本文认为,民生应该分为大民生和小民生

民生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大环境中能左右群众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因素,这些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但又不是群众能决定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这些是人们生活的前提,没有这些大前提,群众就不会正常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这些需要党和政府来把握大的方向,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民生就是指群众日常的生活起居,是非常具体的、能看到记录的,它是大民生的反映和动力。

民生新闻应该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互补,既有大民生的方向,又有小民生的具体,两者相辅相成。

三   随着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民生新闻一般贴近群众,选取百姓身边的事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以电视节目为主的民生新闻节目制作人为了节目制作方便,省级卫视、市级和县级电视台分别选取省会城市、本市市区、县城城区百姓的事情为素材,这样虽然增强了同区域受众的认同感,但是也限制了新闻题材选取的区域,容易出现同类报道重复出现的情况,内容琐碎,题材狭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新闻的可观性大打折扣,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下降,节目失去了活力。

例如,节目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李大娘家的下水管堵了,王大姐家的京巴狗走失了,张大爷的酸菜缸让人给砸了,赵大哥的媳妇带着儿子跑了……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采访百姓的生活琐事中,一开始也许观众觉得新鲜,还有吸引力,但是长久接触这些烦琐的小事会让人感到厌烦。

此外,民生新闻报道也经常刻意追求感人和煽情,医患救助则成为其永远不变的主题,今天是白血病儿童需要药费,明天是绝症学生需要手术费,后天又有打工妹的住院费落实不了。

帮助弱势群体,向社会献爱心,是社会风气和文明的具体体现,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而且重复的信息只能使传播的边际效用减少,如果媒体能将新闻点聚焦在多关注政府及时反映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上,而不是一味地发动群众进行募捐活动,相信此类民生新闻会更值得人们深思和关注,毕竟多数人还是需要政府来扶持的,这也是政府以人为本的体现。

这就是大民生和小民生的结合。

民生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并在民生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个民生新闻制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民生新闻节目竞争激烈,即使在一个区域也有多家电视台制作民生节目,要想做到独家报道一般很难,所以就要在报道角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做到“人有我优”,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这要求新闻报道视角要新颖独特,要经常立体、多向、逆向地看待问题,并深层挖掘事情发生的原因,而不只是就事论事,仅将事件展示在观众面前。

遇到类似事件还是重复报道节目就会失去新意,也会失去媒体的优势,所以要加强策划的意识,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事件的坐标和框架,从一个代表性的小事中,追踪调查,找到解决办法,并避免相类似的事情发生。

这样的民生新闻才做得有深度、有新意,才能实现大民生和小民生的结合,在新闻竞争中立足。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   ②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2004年9月第3版   ③李余良:《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10期   ④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