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为了防止群体染病事件的发生,同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养殖过程中兽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逐渐被扩大化,国家对于兽药的安全使用有很多规定,但因为养殖者对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不了解或受到利益的驱动,滥用、误用兽药,极易造成兽药残留超标。

食品安全监控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兽药残留依然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安全监管的重点和热点。

我国国家标准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1],但是这些方法存在预处理复杂、需要配备昂贵的大型仪器、操作繁琐、对人员素质要求高、试验成本高等缺点,不利于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场快速检测;而一些快检技术(如免疫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具有快捷、简便、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运用。

对近几年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酶联免疫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并对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分析领域中,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免疫技术  1.1 酶联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是由免疫技术与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超微量测定技术[2],对于兽药残留检测一般采用3种竞争分析模式,即抗体包被直接竞争、抗原包被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3]。

Wang L等 人[4]进行胶体金吸附和酶联免疫吸附交叉试验,这 2种方法获得良好的相关性,可以快速测试动物源食品中14种磺胺残留

王忠斌等人[5]建立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残留的直接竞争ELISA分析方法,快速检测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兽药中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王自良等人[6]研制的苯巴比妥ELISA试剂盒,线性检测范围广,达1.0~ 81.0 ng/mL,灵敏度高,检测限低。

王选年等人[7]研制的盐酸克伦特罗ELISA试剂盒,线性检测范围为0.5~128.0 ng/mL,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莱克多巴胺及多种抗生素均无交叉反应性。

1.2 胶体金免疫技术  胶体金免疫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具有体积较小、操作简单、出具结果快等特点。

近年来,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发展很快,已应用在小分子物质的检测上。

Zhu Y等人[8]研制出检测12种喹诺酮类药物在鸡肉和鸡肝残留免疫层析试纸条,在能识别氟喹诺酮药物的单克隆抗体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可以同时检测1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

诺氟沙星及培氟沙星在鸡肉和鸡肝中的检测限为25 ng/L,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甲喹、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达氟沙星、氨氟沙星、恶喹酸及麻保沙星在鸡肉和鸡肝中的检测限达到50 g/kg,整个过程在10 min之内完成。

刘烜等人[9]采用免疫竞争法研制出一种快速检测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免疫层析法,在检测肌肉等组织样品时,灵敏度最低值为10 ng/mL,只需3~5 min,与类似物无交叉反应。

1.3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检测技术

伦特罗也称瘦肉精,快检方法多为酶联免疫法。

牛治存等人[10]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研发克伦特罗化学发光快速检测试剂盒,采用直接竞争CMIA方法,配合贵州勤邦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磁免疫全自動化学发光检测仪,用光子计数仪测定光子计数的强度与克伦特罗药物浓度负相关得出克伦特罗的含量。

党娟等人[11]运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对牛肝、牛肉样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与可测范围远远高于酶联免疫法,且兼具了ELISA法的简便操作和短时反应等性能。

2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使用了微光技术,根据分子间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原理,将不连续的分析过程集成于硅芯片、玻璃芯片等,进入计算机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基因及其他生物组分的检测[12]。

分别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等,其中以蛋白芯片发展最为迅速。

陈爱亮等人[13]开发了兽药残留蛋白芯片检测系统,该系统可用于猪肉、猪肝、鸡肉、鸡肝、牛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喹恶啉、磺胺甲恶唑、磺胺异恶唑、磺胺间甲氧嘧啶、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恩诺沙星、氯霉索的定量检测,可同时分析多种样品的多种兽药残留

刘楠等人[14]以常用的氯霉素、克伦特罗、雌二醇和泰乐菌素4种兽药为靶标物,基于间接竞争法的免疫检测原理,改进了常规悬浮芯片技术在微球上固定抗体的方法,根据待测靶标物灵活自由组合,同时检出上述4种兽药残留靶标物本文由收集整理,整个检测过程仅耗时1~2 h。

生物芯片技术通量高、特异性强、灵敏快速等特点,使其在兽药残留检测领域得到更多运用者的关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