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心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 孤独症

【摘要】 孤独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它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行为表现。针对这些行为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孤独症心理理论学说。孤独症心理理论与其临床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以前有关孤独症心理理论的一些实验研究,从孤独症心理特点对临床表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孤独症心理理论

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PD),也被称为自闭症。1943年,Kanner首次报道了孤独症,拉开了对孤独症研究的序幕。众所周知,孤独症是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语言交流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迄今为止,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没有找到孤独症确定的发病因素。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假说试图从基因、神经基础和意识等各个角度解释孤独症的言语、交往能力、社会功能以及想像能力的损伤[1]。随着研究的日益加深,对孤独症心理研究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在对孤独症行为表现的研究中,三种心理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三种学说分别是心理理论缺失说、执行功能障碍说和中央统合不足假说。对孤独症心理探索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2]。本文将从孤独症心理理论及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期望对我国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教育训练的研究有帮助。

1 心理研究孤独症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理论的含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据此对他人行为进行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3]。Premack及Woodruff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的热门研究领域。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孤独症儿童难以理解错误信念,Baron[4]等提出了孤独症存在心理理论缺陷假说,这种心理理论缺陷并非一般性的学习困难所致,而是孤独症的特异性认知缺陷,即有心理理论缺陷,这是导致其临床表现特征的重要原因。目前孤独症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就目前来讲主要有以下几大理论

1.1 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说 Leslie和Frith提出了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说,他们采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人物测量了孤独症、唐氏综合征和正常被试的心理理论,发现孤独症个体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之后许多研究结果支持该理论[5],除错误信念以外,学者们还发现孤独症个体难以通过欺骗任务,不能利用声音语调或者人们的眼部照片来辨别心理状态[6]。心理理论缺失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孤独症的社会交往障碍,因为人类的社会交往行为取决于我们对与自己交往人们的意图和心理状态的理解。对孤独症个体而言,社会世界是复杂的,他们无法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因此在非结构化的社会情境下,孤独症患者很少与人交往、缺乏同伴,不能理解友谊的意义。但是,孤独症个体能够与熟悉的人们有一定程度的交往,经过训练后他们了解与这些人交往的规则,可以适应较熟悉的或结构化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与社会缺陷之间相关联,而且该理论也为对孤独症个体实行结构化教育或结构化环境的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心理理论缺失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研究表明,高功能孤独症个体可以通过一级错误信念任务,甚至二级错误信念任务[7],只是通过这些任务的年龄比正常儿童的年龄要大一些。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孤独症患者存在心理理论发展滞后而不是缺乏,心理理论缺失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2 孤独症的执行功能障碍说 执行功能是指负责高水平活动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抑制―转换、工作记忆等,这些过程对于保持特定目标并排除干扰达到目标是必需的。一般来说,抑制―转换能力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可以考察这项能力,Ozonoff等研究发现孤独症的抑制―转换能力有明显的障碍[8]。计划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监控、重估和刷新一系列的计划行为孤独症个体在计划能力测量中表现有显著的落后。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的记忆系统,Russell等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工作记忆容量上的表现不如正常儿童,与中等学习困难儿童的表现相似。还有许多学者也指出孤独症个体存在工作记忆缺陷[9]。

正是由于孤独症个体不能很好地计划下一步的行为,不能较快地进行抑制―转换,同时工作记忆又存在缺陷,因此有学者提出执行功能障碍可以较好地解释孤独症出现的重复刻板行为。但是执行功能障碍并不是孤独症个体所独有,它可以解释多动症、Tourette综合征等多种发育障碍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