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首富王传福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电池大王”,43岁创立比亚迪,同时拥有充电电池、手机等产业;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2003年初他宣布进入汽车领域,一时风光无二。

下载论文网   他是谁?   他就是今年最闪耀的财富明星,一个拥有350亿财富的中国首富,他的名字被国内外各大报刊登载,他就是王传福,从去年胡润财富排行榜103名猛进今年富翁的榜首。

技术商业化换回第一桶金      1966年的寒冬,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里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哭啼声,接踵而至的则是这户农民家里传出的带着艰辛的喜悦“是个男娃儿,是个男娃儿!”   对于祖祖辈辈都耕作在一亩三分地上的王家而言,生了个男孩就意味着几年之后家里就多了一份强健的劳动力,就意味着几年后农田里产量的提高,就意味着他将是王家幸福传承的后人。

正是王家对刚刚产下的小男婴这份单纯而执着的期待,使得这位被取名为王传福的小男孩所承载的家庭期盼比无为县其他孩子都多得多。

然而,金色的童年在王传福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留恋,就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巨大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懂事的王传福经历了这场变故之后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

多年之后,成功的他回想起那段往事,则把家里的那次变故当成改变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折点。

人就是这样,遭遇噩耗之后要么堕落,要么飞跃。

王传福显然是借此腾飞了,也有了促成他腾飞的坚强、忍耐的性格。

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夏季,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成绩优异的他直接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电池研究中去。

5年后,王传福又凭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职。

至此为止,王传福的人生可以说已经达到大多数人羡慕或者正在追求的一种境界了。

然而,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就在王传福当上研究院副主任的第二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这个金融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以期更好的利用包头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

这次的委任,带给了王传福一个象牙塔以外的全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开发的技术都可以商业化,为人所用。

当时,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当时要花2到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造型憨厚的“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

一块充电电池竟能卖到数百甚至上千元,南下“主政”的王传福看到这副情景很兴奋,他意识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之一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在他这个教授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于,是他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当时的比格电池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并不能提供给王传福一个较大的施展空间,试水两年但成效甚微的王传福在1995年毅然辞职,准备出来单干。

那一年,他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后,领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敲敲打打,比亚迪在深圳正式起航。

几年行业内的工作经验让王传福对于动辄千万元的生产线,只能望而兴叹,手中的资金只相当于必备启动资金的零头,他干脆凭借掌握的技术,自己动手做起了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普通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人工生产线在当时可谓一大创举,之后,也正是这个“创举”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中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

比亚迪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当年就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这3000万块电池所带来的利润就是王传福发家的第一桶金。

王传福信奉的中国"智"造      与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王传福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也就是前文所述“半自动化人工”的制造秘笈。

不仅如此,王传福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媒体如同发现了“中国的金刚”。

有人评说,王传福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他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一切评价似乎都表现了王传福的离经叛道,而正是众多媒体对其不遗余力的报道特写,透露出众人对这个“中国的金刚”的肯定和欣赏。

2009年,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

那些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了获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职位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的人群中,终于走出来一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并组织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

他成了真正的“中国的金刚”。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就是一个拥有庞大廉价劳动力的加工厂,没有任何技术知识,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只能靠复制别人的研发成果来维持其在世界的地位。

在今天“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

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

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

比亚迪一位副总裁这样解释他们的企业哲学。

在如今这欣欣向荣的中国市场经济社会里,这又何止只是一个企业的哲学?   创业之初,面对技术设备的稀缺,王传福有其独特的解决之道:投资一条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自己造!王传福“土办法”看上去很笨拙: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

没钱,难道还没有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

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

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

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

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

他们发现,“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既可靠又灵活。

更可贵的是,王传福人工技术研发的极度推崇,让比亚迪格外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

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于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线相比,更加灵活。

王传福说,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背后卖的是零部件,卖我们自己的技术

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

“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王传福说。

别人打法已经练就多年,新生事物要想取胜就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自己独到打法

比亚迪的企业战略正是王传福口中所描述的那种“独到的打法”,从更深刻的意义挖掘,这种企业战略正是从根本上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

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工程师

”这也是这套“打法”中的关键一招――王传福的用人之道。

王传福还说了,中国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

“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

而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

”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中国“智”造,才是中国众企业的真正优势。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