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C端做生态

2015年元旦前夕,记者抵达合肥

下载论文网   科大讯飞总部办公楼外墙上,雕刻着创始人刘庆峰2000年公司年会上掷出的一句自我鞭策之语:燃烧最亮的火把,要么率先燎原,要么最先熄灭。

紧迫感扑面。

压力之大绝非毫无理由。

长期以来,语音技术被视为小把戏,虽无人否认该项技术的先进性,但它到底如何商业化,迄今鲜有人想清楚。

因业务繁忙,刘庆峰近期出现在办公楼的次数已少之又少。

在接受《创业家》记者专访后,他已开始准备下一次出差。

见面后,刘庆峰以“我们见过”作为开场白,迅速进入采访状态。

事实上,我们的确有过一面之缘。

合肥采访当天,刘略显疲惫,嗓音沙哑,他喊来了轮值总裁吴晓如助阵。

不过,在之后的聊天中,刘谈兴渐浓,不再顾及喉咙的些许不适,开始畅所欲言。

刘庆峰看来,科大讯飞是一个有技术梦想的公司

从最初的语音合成,到后来的语音平台、声纹识别、口语评测、语音翻译、自然语音理解,再到当下的图像人脸识别,科大讯飞一直立于技术潮流的最前端。

但刘希望科大讯飞不只是一个为大公司提供语音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公司,而应发展成为以语音平台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刘的计划是,合作伙伴通过科大讯飞语音平台不仅能够得到技术支持,还可将自己的技术放到平台上来,以开发各种新应用,而其他合作伙伴均可推广应用前者的产品,这样,上下游创业者通过语音平台就相互关联了起来。

2014年,科大讯飞语音平台合作伙伴已逾5万家,其中包括高德地图、腾讯QQ、58同城、新浪微博等各类主流应用,用户在百万级以上的应用1000多个,终端用户已近5亿。

目前在行业内,科大讯飞已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收入来源主要为在线教育、企业智能客服、车联网、运营商四大块,其中在线教育贡献了超过30%的收入。

由此可见,科大讯飞利润基本来自B端。

移动互联网出现后,智能终端能听会说的特性为语音技术爆发创造了交互基础,语音大规模应用前景渐明。

但步步紧逼的竞争者已不容忽视:行业巨头Nuance已于2009年在上海建立了语音技术开发中心,并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移动开发者项目;2012年,百度动作频频,先是在7月成立了语音开发团队,后推出了语音助手,同年10月上线了语音开放平台;微信于2013成立了语音技术团队,并很快上线了公众账号语音提醒功能,开放了语音识别接口;后起之秀云知声等初创公司正快速成长。

科大讯飞亟需突出重围。

刘庆峰在寻求最优解,而且似乎找到了。

但围绕语音生态,能成吗?   过两年再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