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阴囊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阴囊肿物鉴别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阴囊病变诊断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应用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对303例阴囊病变进行检查,并经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 303例阴囊病变中,睾丸病变55例,其中睾丸肿瘤9例,急性睾丸炎7例,睾丸扭转3例,睾丸萎缩2例,隐睾31例,睾丸血肿3例;附睾病变27例,其中附睾炎21例,附睾结核6例;其他病变221例,包括精索静脉曲张13例,睾丸鞘膜积液53例,腹股沟斜疝151例,阴囊血肿4例。

结论 超声检查对阴囊病变诊断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诊断阴囊病变鉴别诊断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71—03中图分   类号:R 697.2文献标识码:A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0年元月至2006年6月经二维超声及CDFI检查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或经临床治疗后证实的阴囊病变共303例,探讨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阴囊病变诊断鉴别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03例,年龄3个月-72岁,病程3天-45年。

临床表现有阴囊肿大232例、疼痛42例、肿块249例、阴囊空虚31例及不育17例;9例有外伤史,2例有流行性腮腺炎史,2例有泌尿系结核史。

急性睾丸炎、附睾炎、附睾结核、2例睾丸血肿、阴囊血肿病例经临床抗炎、抗结核等治疗后随访证实,余病例经手术病理确诊。

2.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百胜AU-4、美国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7.5MHz和13.0MHz。

患者平卧位,必要时站立位,充分暴露阴囊,将探头直接置于阴囊上进行检查,先用二维超声检查双侧睾丸附睾及周围结构有无异常,然后用CDFI观察,双侧对比,并记录存储。

结果   1.超声诊断符合率 303例阴囊病变超声检查有6例与临床、病理诊断不符,其中睾丸肿瘤、急性睾丸炎各1例,附睾炎和附睾结核各2例,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98.0%(297/303),详见表1。

2.超声声像图表现   (1)睾丸肿瘤:二维超声表现为病侧睾丸增大,精原细胞瘤病变区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均匀减低,后方声像衰减不明显,周围可见正常睾丸组织。

胚胎癌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癌病变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不规则液性暗区。

CDFI显示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分布杂乱。

本组9例中右侧6例(包括1例腹腔隐睾恶变),左侧3例;精原细胞瘤5例,胚胎癌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

(2)急性睾丸炎:二维超声显示睾丸肿大饱满,内部有局限性回声减低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

CDFI显示病侧睾丸血流信号异常丰富。

本组7例中双侧2例,单侧5例。

(3)睾丸扭转:均为单侧,二维超声显示睾丸肿大明显,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并可见片状无回声区。

CDFI显示病侧血流信号消失。

(4)睾丸萎缩:二维超声显示病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对侧,表面光滑,内部回声均匀、致密。

CDFI观察未见血流信号。

(5)隐睾本组31例,双侧7例,单侧24例(右侧14例,左侧10例),位于腹股沟21例,3例位于膀胱前及右侧,4例位于阴茎根部,超声检查未探及睾丸3例,手术后证实位于腹膜后。

(6)睾丸血肿:二维超声显示病侧睾丸肿大,内部出现形态不规则低回声,并有片状无回声及密集光点反射。

CDFI观察低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

(7)附睾炎:二维超声显示病侧附睾尾肿大饱满多见,边界清而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部分出现小片状无回声

CDFI显示附睾血流信号丰富。

(8)附睾结核:二维超声显示病侧附睾尾肿大,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4例有散在的粗大强回声光点光斑,后方有声影。

CDFI显示附睾血流信号稀疏分布。

本组左侧4例,右侧2例。

(9)阴囊其他病变:①精索静脉曲张:11例左侧,2例双侧,站立位检查超声表现为阴囊根部静脉呈弯曲状增多,内   作者简介:钟秋红(1964—),女(壮族),广西靖西县人, 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

径2.3-4 mm,CDFI观察8例Valsalva试验后有短暂返流,5例Valsalva试验返流信号明显增多。

睾丸鞘膜积液:超声表现为睾丸周围见无回声区,睾丸回声正常。

③腹股沟斜疝:腹股沟至阴囊包块,包块内探及高低杂乱回声或肠管回声,腹压增加、站立位、咳嗽时包块增大,平卧位后包块缩小或消失,其中4例包块大小无改变,诊断为嵌顿疝。

阴囊血肿:超声显示阴囊壁明显增厚,层次不清,内见不规则无回声并有条索状光带不均匀分布。

讨论   既往诊断阴囊病变主要通过临床触诊及透光试验。

随着超声的问世,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睾丸附睾结构的改变,还可以根据其血流灌注特点,获得更直观的信息,明显提高了阴囊病变诊断准确性。

引起阴囊急性疼痛的病因主要有睾丸扭转、急性睾丸炎、附睾炎、睾丸血肿等。

睾丸扭转是精索受牵拉发生扭结而引起急性血管不通畅,致使睾丸供血发生障碍,临床上起病急,阴囊疼痛,睾丸肿大,典型超声表现为扭转的睾丸血流减少或完全消失。

有报道认为,睾丸血流信号减少的程度和速度与睾丸扭转的程度、时间有关[1,2],不全扭转时睾丸血流没有完全消失,扭转持续24 h以上,睾丸存活的可能性极小。

本组3例扭转时间均在24 h以上,CDFI检测血流信号完全消失而行手术治疗。

急性睾丸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所致,睾丸肿大,而附睾炎多见于中青年,常由泌尿系感染或前列腺炎、精囊炎扩散所致,由于炎症可使附睾肿胀,甚至累积睾丸形成附睾睾丸炎,二者临床表现均有阴囊肿胀,睾丸附睾肿大、疼痛,二维超声表现睾丸附睾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从二维图像不易与睾丸扭转鉴别,但因睾丸炎、附睾炎是炎症反应,血管扩张,流速增快,血流供应丰富,CDFI显示睾丸附睾血流信号丰富,本组睾丸炎、附睾炎表现与上述结果相符。

因此,CDFI可较准确地区别高血流灌注的炎症与无血流灌注的睾丸扭转。

但有报道指出,此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对睾丸不全扭转自行复位后引起的睾丸充血与急性睾丸炎的CDFI表现加以区别。

睾丸血肿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上根据病史不难诊断超声检查的目的在于根据损伤区内的血流信号显示程度判断病情的轻重,如损伤程度轻,CDFI显示病变区尚可见血流信号,而重度损伤,CDFI显示血肿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无,从而估计预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

睾丸肿瘤虽然少见,但绝大多数是恶性肿瘤,以右侧多见,好发于20-40岁[3],本组9例中均为恶性肿瘤,6例发生于右侧,2例年龄超过40岁。

患侧睾丸肿大,肿瘤边界清或不清,内部回声或表现为较均匀的低回声,或为不均匀低回声间有不规则的无回声,CDFI显示肿瘤内血流信号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例因腹部包块就诊,超声检查发现其右侧阴囊空虚而考虑腹部包块为隐睾恶变,最后手术病理证实。

睾丸肿瘤应注意与睾丸炎、睾丸血肿鉴别,三者的二维图像均显示病侧睾丸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但睾丸炎起病急,有局部疼痛,伴发热等,抗炎治疗有效,而睾丸肿瘤局部疼痛不明显,抗炎治疗无效。

睾丸血肿有明确的外伤史,结合CDFI显示病变血流信号减少或无的特点,可与睾丸肿瘤鉴别

本组仍有1例误诊为附睾睾丸炎,原因是该例患者因合并局部炎症,起病急,阴囊疼痛,超声表现与附睾睾丸炎不易区别,而且该例患者未发现有他处转移灶,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附睾结核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较少见,病人可有肺结核或泌尿结核病史(本组有2例有泌尿系结核史)。

该病起病缓慢,病变发展多呈慢性过程,偶有急性过程,临床表现为附睾结节,形态欠规则,表面光滑,轻度压痛。

二维超声显示病变多局限于附睾尾部,附睾尾肿大,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其中4例因内部有强回声钙化灶,超声提示附睾结核,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

另2例因临床表现、二维图像与非特异性附睾炎相似而误诊,最后由临床治疗随访确诊。

一般认为,只有在附睾结核累及睾丸,形成脓肿或窦道形成,以及见到散在小钙化灶伴声影时,附睾结核的声像图才具有特征性,否则,与非特异性附睾炎不易鉴别[4]。

也有研究发现附睾结核大多累及阴囊壁层,破坏阴囊壁的正常结构,即使在病变早期也可见精索的内外筋膜受累,而非特异性炎症时,即使附睾明显肿大,精索内外筋膜的解剖结构还是可见的[5]。

因此在超声检查中,鉴别附睾的特异性、非特异性炎症尤其重要,因为二者在治疗方法中是完全不一样的。

隐睾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尤其在小儿,是最常见的生殖系统畸形,临床上认为1岁以内睾丸还有可能自行下降到阴囊内,1岁以后如仍未下降,则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治疗促使睾丸下降,若2岁以后未下降到阴囊,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因为隐睾导致恶变几率高,其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睾丸20-40倍,因此,超声早期诊断隐睾 、明确隐睾部位,指导临床早期治疗极为重要。

当然,位于腹股沟区的隐睾,由于位置表浅,超声容易探查发现,而腹膜后隐睾,由于位置深在,肠气干扰,隐睾又小,超声不易探及。

本组结果证实,超声检查未探及睾丸,不应轻易作“睾丸缺如”的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因其具有清晰的无回声及光滑的高回声壁,较易诊断并与阴囊内其他疾病鉴别

腹股沟斜疝临床上表现为站立性或增加腹压时肿块增大,平卧位后肿块缩小或消失,超声检查可分辨疝内容物,此时不难作出诊断

即使是嵌顿疝,根据CDFI显示疝内容物未探及血流信号的特点,仍可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信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