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本面热点评述

目前的类滞涨状态,就是2008年以来超级货币刺激的后果,作为代价催生通胀

而要治理通胀,GDP则是代价

这是调控的死结。

通胀问题必须要解决,而目前代价也必然要付出。

下载论文网 伴随着市场调整的深入及宏观经济的进程,原本的小问题开始上升为大问题,原本的次要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而在这样的升级过程中,逐渐会有过度的解释出现,而过度的解释会引发过度的行为,这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然,目前来说,这种影响是负面的。

在这里我整理了几条基本面热点,用简单逻辑分析及猜测一下他们的方向及进展,以对投资策略提供辅助。

1、经济硬着陆   “硬着陆”的词在十几年后再次流行,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悲观或恐慌的情绪,这个词即使在2008年也并没有出现,而那时,季度GDP增速曾达到7%以下,而现在最悲观的预期也是年底8.8%的增速。

实际上,我所理解的所谓“硬着陆”是低增长与高通胀的共同结果,恰是在这组矛盾造成的调控政策纠结,造成了预期的混乱,才会产生担心。

因为凯恩斯的政策框架,本身就难以同时解决增长与通胀两个难题。

解决一方,必然要先牺牲另一方。

目前的形势下,显然解决通胀问题是第一要务,因此政策紧缩持续加码,即使在实体经济资金流紧张及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依然看不到缓和的趋势,使得大家再次强化悲观预期,这是“硬着陆”声音的源头。

而从经济数据上看,M1环比已触底回升,意味着M1同比增速会很快企稳筑底。

滞后M1两个月左右的工业增加值按规律也将在三季度触底开始回升。

工业增加值是GDP的大部类指标,基本可以显示实际经济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软着陆或硬着陆目前都已距离陆地不远了。

何况从刚才所说“硬着陆”声音的源头看,一旦经济数据开始向好,或调控政策有所放缓,或资金面有所宽松,这样的声音会自然消失。

还有就是,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政治决定经济

目前恰处于换届的敏感时期,本届政府以来的黄金十年,恐不会接受硬着陆的结尾,下届政府恐怕也不会接受硬着陆的开始。

就此逻辑,一旦出现硬着陆的明显迹象,可能再次数量宽松必不可少,那时,悲观或乐观,就不是短时期的问题了。

2、通胀是否有顶   CPI屡次超越投资者预期,屡次的预测失败,使人们加深了对未来的恐惧,目前的情境下,有人宁愿将事情想的悲观一些,或者说的悲观一些,因为这样犯错的可能性似乎较小。

我认为预测失败是常态,不宜过分自责,因为能跟得上多变形势的毕竟是少数。

宏观研究通胀基本有两个套路,一是依据CPI构成进行指标分解,在各细项指标预测基础上,形成对CPI的预测;二是近两年比较流行的,即通胀货币现象,通过研究货币量研究通胀

在2009年之前,第一种套路是普遍的,然而这个方法在应对2010年以来的通胀上是失误的,因为其局限在于眼光较短,在货币角度看来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在它那里却迟迟没有反应。

而在货币套路已被人熟知并应用时,却在今年一季度以来的通胀形势出现问题,一方面是货币量持续紧缩,另一方面却是CPI连创新高。

因此,货币角度的局限性在于在方向上可以明确判断,对短期趋势却较为迟钝,因为即使通胀货币问题,但那是根源与枝叶的问题,中间的传导缓慢而复杂。

目前问题是,通胀即是货币现象,又是结构性问题

种种的黑天鹅事件,如干旱、地震等等,都造成了CPI构成中食品项价格的异常波动,而且在近几年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中,农民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市场的经济规律,不会因为肉价上涨而疯狂养猪。

经济波动后,一定程度的理性在生产中得以保留。

这形成了目前每头猪可有500元以上盈利的情形出现,而在悲观时,这是两位数或者负数,猪粮比也已接近8。

在最近的几个月中,恰是食品等结构性因素引起了CPI的高位攀升,同时配合的,当然还有油价、水电价格,发改委的配合姿态令人钦佩,其配合时间点的判断异常精准。

结构性因素的背后,自然是经济规律起作用,有利可图的产业也迟早会被弥补,这段时间雏鹰农牧等养殖公司股票涨势良好,说明市场已经意识到这里面的空间,存栏量恢复应只是时间问题

就是说,经济规律会替我们解决目前通胀问题中的结构性因素,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同时,持续的货币收缩,解决的是货币问题,应该说,CPI离顶部也近在咫尺。

只是,一方面货币的收缩不可能收回所有过量货币,另一方面结构性因素中的食品问题解决,可劳动力问题才刚刚开始,人工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中国廉价人工过去几十年为平抑世界通胀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是结束的时候了,或许,中国可能演变为通胀的主要输出国也未尝可知。

这里的意思是,CPI很快就会有个顶部,但别指望它很快会有个底部。

3、政策转向   “硬着陆”的声音,伴随着政策转向的呼吁及期望,某种角度说,恰是因为要求转向,才有“硬着陆”的论断。

政策是否转向,我很难判断,因为调控当局也是人,他们的情绪倾向非线性,难以推断。

而从逻辑出发,目前的类滞涨状态,就是2008年以来超级货币刺激的后果,作为代价催生通胀

而要治理通胀,GDP则是代价

这是调控的死结。

通胀问题必须要解决,而目前代价也必然要付出。

如果在通胀问题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付出代价,那么不但此次前功尽弃,再次调控代价会更大,因为这不但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周期,使经济失去稳定节奏,难以形成经济合力。

并且再次通过调控形成稳定预期,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曾经有失信的前科,这次为什么那么容易相信你。

地产调控迟迟无效,不就是2007年调控失信的结果么。

所以,从逻辑上看,政策不会也不应在近期转向。

可以说,现在转向,对股市会是个利好,会有个短期行情,但我们未来两年可能都得承受后果。

政策不转向,我们可能还要忍受几个月的低迷,但为明年后年能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4、QE3   对于美国是否推出QE3的问题各有论据,不一而足。

我的判断是,可能性较小。

很明显的,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明天,他们会不会用长期的通胀换来短期的就业,这是个问题

毕竟就业、经济不止是货币问题,还是周期问题

货币可以解决通胀,但不一定解决经济

而虽然这么判断,但对其是否推出仍不确定。

在此我主要分析一下其推出与否对我们的影响。

美国停止QE,对除美国之外的经济体来说,都是个正面的事件,特别是对众多新兴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新兴国家普遍进入应对通胀的加息周期与货币紧缩周期,如果美国停止释放流动性,对于这些国家应对通胀是个不小的辅助。

而同时美国则需面对缺少一个刺激经济的手段问题

对中国而言,我们应对通胀的道路少了一个变数,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伴随着结构性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通胀回归可控范围可期。

而如果美国政府为短期目标继续推出QE3,那意味着新兴国家目前货币收缩的压力会加大,使得货币紧缩政策不但强度增加,而且时间也会延长,这对实体经济是个很大的损害。

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一定时期开始,美国自身的通货膨胀,也会输出到全球,全球同时进入通胀状态。

而不是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国家各时期都领先一步的状态,全球同此凉热,没有对冲,前景难料。

对中国而言,如果有了新的QE3,货币紧缩会延长,力度会加大,实体经济会受到持续打击,通胀问题也会持续存在,通胀与衰退并行,滞涨可能由此确立。

这个结论与第3部分一致,如果这样,短期乐观,长期悲观

综上,在我们的分析中,经济规律是内因,而政策调控是外因,内因必然存在周期,外因则为熨平周期而生。

经济周期的内因,指向实体经济距离短期底部不远,此分析假设外因不变。

而外因的政策调控的演绎,往往产生黑天鹅,我们两方面都进行了分析,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手段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