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干预

【摘要】 预防产后出血。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2年3~7月正常分娩产妇200例为基线组,2002年9月~2003年1月正常分娩产妇207例为干预组,基线组按孕产妇常规护理,干预组孕产妇进入产房严格筛选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对产前、产时、产后给予严密监护,及时处理,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结果 基线组发生产后出血14例,干预组发生产后出血4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后出血的防治,重在预防,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降低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关键词】 正常分娩 产后出血 干预

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的主要问题之一,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产后出血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每一位产科工作者想尽一切办法,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现将我院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02年3~7月正常分娩产妇200例作为基线组,又抽取2002年9月~2003年1月正常分娩产妇207例作为干预组。对以上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进行列表登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2 方法。

1.2.1 收集和测量出血量 正确收集和测量出血量,对防治产后出血极为重要。两组出血量均采用容积法、面积法加称重法来计算。胎儿娩出后即用弯盘置臀下收集产道出血,包括会阴切开部位出血,直至产后2h加上分娩过程中所有敷料采用面积法计算出血,2h后至产后24h会阴垫上的出血采用称重法计算出血。以上三种方法相加所计算出的总出血量是比较准确的。

1.2.2 预防措施 基线组:对整个产程观察处理按护理常规,没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待出现异常再报告医生处理,胎儿娩出后肌注催产素10u。干预组:产妇进入产房,助产士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产检记录,筛选出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产前即建立静脉通道,穿刺针采用静脉留置针。严防滞产、急产,积极处理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即肌注催产素10u,并舌下含化卡孕栓1mg以加强宫缩。产后2h在产房重点观察产后出血情况,督促并鼓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产后出血超过2:1:1比例者(2:1:1方案即按产时>200ml,产后2h≥100ml,产后2~24h≥100ml)及时寻找出血原因。

2 结果。

基线组和干预产后2h、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进行比较,见表1、表2。 表1 产后2h、24h出血量比较 注:通过t检验,P0.05,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表2 产后出血率比较干预产妇产后出血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基线产后出血的患病率,说明产后出血预防措施效果显著。

3 讨论。

分产前、产时与产后3个阶段预防产后出血,对降低产后出血发生有重要意义。

3.1 预防措施 孕妇进入产房即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看产前检查记录,筛选出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有多次人流刮宫史、贫血、肝炎、血液病病史、子宫膨胀过大、死胎、妊高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肌瘤史、孕妇高龄、多产等,均是产后出血高危人群,要认真对待,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工作,建立静脉通道,最好用静脉留置针以防产妇用力时针头滑脱,并抽血查凝血功能。抽2ml血备用,留作必要时配血用,并备好导尿包、沙袋、催产素、平衡液、血代用品等应急准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