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建筑灵魂与生命??

[摘 要]建筑与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成功的建筑设计,是可以让建筑与人产生共鸣,相互交融,并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每一座建筑,应该有它本身的意义及用途,也反映着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它不单是人心灵的向往,也是社会的缩影,时代、地域的载体。

灵魂建筑,是有生命建筑,有生命建筑,是与人相互融合,让人从内心产生深层次共鸣的建筑

建筑应该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特征及性格,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可识别性。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10973.htm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地域文化;设计思想;公共建筑;中国建筑文化ki.zgsc.2015.17.166   1 引 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建筑灵魂在慢慢丢失,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筑几乎被批量生产,以至于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当下建筑风格也是包罗万象,要么是拿来主义的国外风格,要么是千奇百怪的超现代风格,要么是造价不菲,与周遭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的“贵族”,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渐在消失――作为一名现代建筑设计者,感到无助与乏力,同时为正在消失的中国建筑文化而担忧。

现在的设计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建筑,而是在研究市场及业主的喜好,在超负荷的情况下制造出各自满足业主方喜好的建筑产品。

但在这里还是希望广大设计大师及设计者,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对建筑本身的意义、它所在的区域、它的特性、它所赋予功能进行详细研究,以建筑的语言,设计出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和谐创新的具有时代性、地域特色的建筑产品,才是设计师的本职。

2 揭阳社会福利中心建筑设计感想   每个建筑作品,不一定能够受所有人的喜爱;每个设计师对每个项目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每一块场地,方案可以有许多个,但最终只有一个方案是最适合的。

这个合适的方案将必是更好地解决了以下的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如何体现节约土地,与环境相融合;如何结合地域文化,创新设计;如何让建筑体现自己的意义及它给居住者带来怎样的感受?如何节约能耗?在这里,借用揭阳社会福利中心这个项目,浅谈建筑设计的感想。

2.1 项目概况   揭阳社会福利中心选址位于揭阳市东山区营前村,背靠黄岐山森林公园,南面榕江河,正前方为广梅汕铁路。

项目规划总用地为51.08亩(34049.8平方米),用地呈不规则形状,现状地势比较平缓,南低北高,最大高差约6米。

项目建筑面积为39381平方米,设编总床位数为1000床,其中儿童为200床,老人为800床,建筑密度为23%,容积率为1.14,绿地率50%;共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服务于城乡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等需由政府供养的“三无人员”,建设儿童院、幸福楼、综合楼,一期设编总床位为400床,儿童老人各为200床,建筑总面积为16500 平方米。

二期设编总床位600床,主要服务于开展对外养老业务,主要建设居家养老公寓、老年会所,总建筑面积为22881 平方米。

考虑到该项目为公共建筑,同时服务老人及小孩以及与周边山体和谐共存的原则,建筑高度作了严格控制,建筑层数在4~8层,总高度约33米,不超过黄岐山主山脉。

2.2 设计灵魂   整个项目设计理念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的典故,以水来比喻最高的道德境界,歌颂社会广大群众的爱的贡献以及福利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希望通过建筑形态及空间的营造,让居住者们能够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

2.3 规划构思与原则   (1)项目位于潮汕地区,无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都应突出潮汕地域文化,必须符合当地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环境,让建筑与环境相生相融,尽量显山露水。

(2)考虑居住群体的特殊性,从“人性化”和“特殊关怀”的角度去安排整个福利院的空间布局。

设计时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性,整个建筑群落由风雨走廊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为居住者提供室外活动空间

规划将内部功能整体上分为公共服务、居住、中心绿化三个主要部分,居住部分根据不同的使用性质分为儿童院、幸福楼及居家养老院三个部分。

(3)项目依山而建,遵循场地由低向高,拾阶而上,将不同的功能分区,根据场地划分界限,通过坡道及台阶进行串联。

整个规划布局沿用中国传统元素,南低北高,东高西低,中轴对称,形成围合形态,后座形成整个项目的屏障,与后靠黄岐山最高峰形成呼应,项目采用中国传统的“前庭后院”的用地布局模式,将公共部分向前推移,保证居住部分环境的安静与舒适。

(4)规划在交通组织上则采用了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通过周边式环状车行道路和步行景观轴有效地将汽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分离开。

环状道路作为福利中心主要的消防通道、内部通勤通道以及救护通道。

步行交通则主要通过福利院内部的中心步行景观轴进入各功能院落,行人沿步行轴可通达各功能区。

连廊步行交通是福利中心最为特殊的交通方式,主要是用风雨走廊将各个功能区联系成一个整体,方便老人、工作人员风雨无阻的在内部通行。

通过中轴景观的营造,演绎中国山水画中“移步移景”的艺术情趣(见下图)。

揭阳社会福利中心建筑项目   2.4 建筑设计   建筑风格及颜色搭配:项目本身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整个规划布局以中国院落风格设计建筑外观上也希望延续中国建筑文化,选用坡屋顶形式,提取传统建筑元素,运用现代手法进行搭配。

色彩方面选用暖色调,给人以积极向上、热情温暖的感受,让孤寡老人儿童有“回家”的温暖。

(1)综合楼

综合楼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本关怀的原则。

其选址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园区及周边地区两个功能

在用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将各种服务及配套功能融合成了一个综合体,实现各功能区流线最短、使用最方便、功能最齐全的设计目标,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大楼。

综合楼由四大功能区域组成,即:医疗康复中心、办公楼、培训中心以及后勤服务楼。

其平面动线流畅,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域之间互为贯通又自成一体,紧密联系而又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这四大功能根据其使用功能服务性质,合理安排其平面位置,以中庭及室外庭院作为主要连接系统。

连廊互相交错,中庭与庭院景观穿插其间,形成景中景、园中园,使整个建筑空间,通透明亮,室内外景观庭院互相渗透,演绎着中国山水画中“步移景异”的艺术情趣。

(2)幸福楼。

幸福楼是一座为满足“三无”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为出发点,在鼓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建筑

这里体现出来的便是“上善若水”的精神与品德,展现出人性的关怀。

在方案设计上考虑到老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年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同时照顾其心理及生活习惯,如保持宁静,减少老人的消极心理。

设计从每个细节考虑到老人的衣食住行,整幢建筑均采用无障碍设计措施。

每一楼层均安排有服务值班室、备餐间、污洗间、布草间、开水间及候工休息室等功能房,此外还留有较大活动空间

幸福楼床位200床,4人房为主,5人房为辅,每间房设独立阳台及卫生间。

空间简洁流畅,景观穿插其间,通风采光良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居住生活的舒适性。

四层至五层为痴呆老人专区,采用特殊管理以及配套设施,顶层露台花园给痴呆老人提供更舒适的活动空间

(3)儿童楼。

儿童建筑设计中,以“关爱儿童、关注未来”为设计本愿,为儿童提供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从建筑设计手法上采用较为活跃的建筑形态,从室内空间中处处体现活泼有趣的生活氛围,使儿童能够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儿童楼是为妥善解决揭阳市孤儿和弃婴残童的安置工作,为落实民政部、省民政厅 “蓝天计划”而建设的儿童天地。

儿童楼的建筑形体在与综合楼、幸福楼互相呼应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童真与童趣。

儿童楼床位206床,其中包括温室、儿童休息室及宿舍。

3~4岁儿童活动室人数控制在20~25人。

宿舍区域以4人间为主,2人间为辅,独立卫生间及阳台。

平面功能设计上,根据儿童的生长阶段进行分层设计

儿童楼首层布置5~6岁儿童教室及3~4岁儿童活动室,儿童检查隔离区及其他办公用房。

二层设置3个3~4岁儿童活动室及医务室,小会议厅,沿走廊设置各级景观平台,打破呆板的条状空间,使整个室内空间丰富多彩。

三层设置儿童楼的学习区域,温室乳儿室、配奶室消毒间及特殊儿童区域

为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这一层更显得生动与活泼。

学习区域设置:大活动室、智力开发室、电脑室、综合训练室、手工制作室及娱乐室。

四层为宿舍区域结合景观平台及景观走廊的相互穿插,形成一个宁静舒适阳光的休息区域

这一层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便是儿童模拟家庭。

这个新的理念充分体现出“仁爱”之心,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在这里他们可以真正感受到亲情之间的关爱。

2.5 室内设计   “让生命更加快乐”是这次室内的主要设计理念。

从细节上,从人体工程学上,从室内设施与尺度上,表达出“温馨?归属?健康”这样一个永恒的爱的主题。

在室内空间处理上,采用柔和的多元化的设计构思理念与环保绿色健康材料,通过合理处理首层架空层及景观平台等手法,让室内外空间紧密结合、互相渗透。

让居住者感受到关爱无处不在。

2.6 景观设计   “如诗美地”是这个项目景观设计的主题,“中式”风格则是本次设计的一个亮点,以现代景观空间“游”的设计构想为主轴,运用中国园林透、掩、映和虚实相应的造园技巧,将景观绿地营造成可“居”、可“游”、可“憩”的优雅环境。

景观处理上,以一条具有纵伸感的景观主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空间,指引至黄岐山最高顶峰。

主轴线景观设计,采用节点和流线的贯连,使得景观如文章般具备“开篇――发展――高潮――结尾”的景观序列,其中高潮部分以“天方地圆”为视觉焦点,体现一种“大合”的意念。

建筑之间的景观设计采用四合院的设计手法,力求营造出家的温馨与归属感。

整个环境更为人性,更为温和,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

空间上,充分利用自然力,创造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多元化感悟宁静亲切的空间

3 结 论   赋予建筑灵魂生命的,其实还是人赋予建筑的意义和情感,以及运用的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应以“以人为本,与环境和谐共处”作为设计宗旨,体现地域性、时代性及创新性,遵循“节地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原则,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产生深层次共鸣。

参考文献:   [1]赵沛明.法自然:建筑灵魂[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2][美]罗杰.易世界建筑空间设计:办公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0 次访问